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与指针垂直的石盘组成。其工作的原理是,将指针朝向北极星固定,通过观察指针投影在石盘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如图1、图2为我国某地某日日晷影像照片及其工作原理图。

(1)根据照片中指针投影位置,判断此刻当地物影朝向 西北西北方向。
(2)若将该日晷正确置于太原某校园内(37°47′N,112°30′E),则日晷指针与地平面的夹角α应为 37°47'37°47'。图中P点的纬度是 赤道赤道。
(3)当置于太原的日晷指针阴影与图中虚线完全重合(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 12:3212:32。
(4)用石盘背面刻度计时的时间始于 秋分秋分(节气),止于 春分春分(节气)。此段时间内,太原的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是 先昼渐短夜渐长,后转为昼渐长夜渐短先昼渐短夜渐长,后转为昼渐长夜渐短。
(5)请在俯视图3中绘制照片中日晷所示当日的日照示意图(在图3中标出南北极点,画出晨昏线,并用“∥”表示夜半球)。

【答案】西北;37°47';赤道;12:32;秋分;春分;先昼渐短夜渐长,后转为昼渐长夜渐短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