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科普文,回答下列问题
视网膜就像一架照相机里的感光底片,专门负责感光成像。当我们看东西时,物体的影像通过屈光系统,落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是一层透明薄膜,因脉络膜和色素上皮细胞的关系,使眼底呈均匀的橘红色。
视网膜后极部有一直径约2mm的浅漏斗状小凹陷区,称为黄斑,这是由于该区含有丰富的叶黄素而得名。其中央有一小凹为黄斑中心凹,黄斑区无血管,有大量的视锥细胞,故它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如图1所示)。
人的眼球中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可分为两类,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人的视网膜上共约有1.1~1.3亿个视杆细胞,有600~700万个视锥细胞。视锥细胞接受强光和色光的刺激,主要在白天或明亮处看东西以及分辨颜色时起作用;视杆细胞对弱光很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主要在夜晚或弱光下看东西时起作用。
有的动物只有一种感光细胞。比如蝙蝠和猫头鹰的视网膜只有视杆细胞,没有视锥细胞,所以,它们对弱光比较敏感,适于夜间活动,但不能分辨颜色。而鸡的视网膜只有视锥细胞,而没有视杆细胞,所以,鸡只能在白天活动,有色觉,但不能在夜间活动。人的视网膜既有
视杆细胞也有视锥细胞,所以,通过暗适应和明适应,白天和月光下都可以看见物体。
视锥细胞主要有三种,它们是感红视锥细胞、感绿视锥细胞和感蓝视锥细胞,这三种细胞能分别接受红、绿、蓝三种基本光线的刺激,然后人体经过一系列的生理活动,产生不同的色觉。
视杆细胞中含有一种叫做视紫红质的物质。视网膜对光的敏感性与视紫红质的数量有关。在强光下,视紫红质分解,数量减少,视网膜对光的敏感性就降低;在弱光下或黑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合成,数量增多,视网膜对光的敏感性就加强。视紫红质的形成与维生素A有关,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视紫红质的形成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出现夜盲症。
(1)如图2所示,视网膜主要由 神经神经组织构成。
(2)“红灯停,绿灯行”是文明交通的基本准则。当我们走到路口,如果红灯亮起,此时能够感受红光刺激的是视网膜上的 视锥视锥(填细胞的具体名称)细胞,如图3所示,该细胞感受红光刺激后产生兴奋,然后经 视神经视神经将兴奋之传导至[A]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这时我们就会在斑马线前停下脚步,等候红灯变成绿灯时再通行。
(3)小明的奶奶近期患上了夜盲症,在傍晚或弱光下看不清东西。根据资料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细胞中 视紫红质视紫红质合成不足引起的;除药物治疗外,我们可以建议她通过食物补充 维生素A维生素A来缓解症状。
(4)根据文中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abc。
a.人的视网膜上对光敏感的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b.蝙蝠和猫头鹰适于夜间活动,是因为它们的视网膜只有视杆细胞
c.鸡的视网膜只有视锥细胞,所以鸡只能在白天活动
【考点】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
【答案】神经;视锥;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视紫红质;维生素A;ab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2引用:1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