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同学京禾
崔立 哪怕是放暑假了,女儿玩手机微信,袁依琳还是作了严格要求,晚上9点后,不能再看了!女儿点头,说,哦。玩微信,是女班主任的建议,30多岁,很有想法的一位年轻教师。老师说,我们不能因为怕什么就不让孩子干什么,我们的掩饰和躲闪反而会促使孩子更好奇去碰触,与其这样,还不如大大方方地让孩子去接触,再做良性的引导……
老师这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袁依琳从排斥,犹豫,到同意,很难形容个人心态的变化。最后袁依琳给了女儿一部手机——老公闫伟不久前淘汰的,但还能用的智能手机。
那个要求,或者说是规定,是在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产生了纰漏,被袁依琳发现的。女儿在晚上10点,还在和同学微信交流。
袁依琳当即就怒了,说,我不是说过,9点后不能再看手机了吗?
我,我是和京禾在聊。
京禾,谁是京禾?
京禾是我的好朋友,你忘了,上周你来接我,坐在她爷爷的电瓶车上,挥手和我们说再见的女孩。
哦,她,对,为什么,为什么9点后你还要和京禾聊天呢?
京禾是我的好朋友,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京禾跟的是爸爸,京禾的爸爸经常要出差,京禾这几天一个人在爷爷奶奶那里。……
女儿吭哧吭哧地说了很多,袁依琳听着像明白了,又感觉没明白,聊天,对,9 点后和父母离婚的京禾聊天,但这也不至于是女儿违规的理由啊?
妈,你要理解一个没有爸妈管,需要别人关怀别人抚慰的一颗受伤的幼小心灵的感受啊……
这回,袁依琳更惊讶,女儿竟然能一口气说出这么多的词汇,很难让人理解,这是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说的话。
女儿这一段时间看了许多书,看来看书还是能学到些什么的。
袁依琳也就没再说什么了。袁依琳心头更可喜的是,女儿渐渐地成长,也懂得关心人帮助人了。
女儿时不时地,还会和袁依琳说些有关京禾的事。
京禾的爸爸出差回来了。京禾的爸爸把京禾从爷爷奶奶那里接了回去。
京禾其实不愿意跟爸爸回去。
自从离婚后,京禾的爸爸脾气就变得不大好了,时常对京禾不是吼就是骂。
京禾说原来的爸爸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对妈妈好,对京禾也好。现在的爸爸,像是换了一个人。
京禾的妈妈原来还时不时地来看京禾,自从又嫁了人,就很少来看京禾了。
京禾有时也想妈妈,但只能在脑子里想妈妈。
京禾有时就在做梦时梦见妈妈……女儿把这些话儿给袁依琳说。
袁依琳眼圈红了,这是个可怜的孩子,可怜的孩子呀。
京禾有一次偷偷跑回了爷爷奶奶那里。京禾从家里到爷爷奶奶那里,要倒三路公交车。京禾刚到爷爷奶奶那里,京禾的爸爸就赶来了。
京禾的爸爸把京禾带了回去,又把京禾打了一顿。京禾的爸爸在打京禾的时候,京禾在哭。
京禾的爸爸打完京禾的时候,京禾的爸爸自己在哭……
袁依琳眼泪下来了。
袁依琳再也没阻止女儿晚上和京禾交流。
那一天,袁依琳对女儿说,让京禾来家里坐坐吧,明天,我多烧几个菜,给京禾尝尝。闫伟也说,是啊是啊,请她来吧。
袁依琳把京禾的事给闫伟说了,闫伟也是叹了好长一口气。
对于袁依琳的邀请,女儿原本流利的口述一下子变得吭哧吭哧起来,说,哦,哦……女儿约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约上京禾。
京禾去爷爷奶奶那儿住了。京禾的爸爸好像想通了,对京禾好了。
京禾说她喜欢现在的爸爸……
京禾一直没来家里,女儿晚上的微信交流也没有了,到9点,一准不碰手机了。
袁依琳和闫伟说起这事,挺纳闷的。再想想,女儿说的这个京禾,袁依琳真的是一点印象也没有,他们班,真的有叫京禾的女孩吗?
袁依琳想起了什么,说,是不是那天,在房间里我朝你吼了一声,这日子还要不要过了,过不下去咱俩趁早离了,谁也不耽误对方!然后你说,离就离,谁怕谁啊!
袁依琳和闫伟说起这事,好一会儿,两个人沉默着。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CAC
A.袁依琳之所以对女儿违约聊微信不再阻止,完全是因为听女儿讲了京禾的故事,认为女儿是在关心、帮助同学。
B.小说主要通过袁依琳和女儿的对话推动故事发展,从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袁依琳对女儿是关心的,同时也是严苛的。
C.小说最后袁依琳和闫伟的“沉默”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各自言行的反思,二是对两人是否要选择离婚的思索。
D.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巧妙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与可读性。
E.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故事情节加工上显得更加自由、灵活。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读了这篇文章,很多人表示感同身受。假如你是文中的女儿,请你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你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请简要分析你所讲故事的特点。
②你有很多话想对父母说,请你写一份短信,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要求:依据文本展开合理的想象,语言得体,格式正确,120字左右。
(4)这是一篇充满温情的小说,请结合小说折射出的社会问题,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A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5/1/3 8:0:45组卷:2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因对阅读小说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在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遇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个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姐没去”,“晚饭,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组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发布:2025/1/3 8:30:2组卷:10引用:1难度:0.4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王夫人因说:“……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③是
A.侧面描写,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B.肖像描写,用的是赞赏的笔调,突出宝玉的美貌多情。
C.模拟封建卫道士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叛逆性格,这是宝玉的本质特点,用的是寓褒于贬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追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佛来思节夫人停住了脚步:“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佛莱思节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唉。_______,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1)在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A.可怜的马蒂尔德
B.可怜的我的马蒂尔德
C.我可怜的马蒂尔德
D.多么可怜的马蒂尔德
(2)这段文字出自法国著名作家
A.都德
B.莫泊桑
C.雨果
D.巴尔扎克
(3)小说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那个挂项链是假的,在整个故事情节中是
A.高潮
B.发展
C.开端
D.尾声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