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出师表(节选)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乙】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以上两篇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C
A.亲贤臣,远小人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忘路之远近 |
B.先帝不以臣卑鄙 | 非淡泊无以明志 | 全力以赴 |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悲守穷庐 | 结庐在人境 |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年与时驰 | 心驰神往 |
甲
甲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理解:这句话中的“大事”指兴复汉室,这是先帝毕生的心愿。实现先帝的遗愿是诸葛亮此次出师北伐的重要原因。
【乙】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过分傲慢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理解: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淫慢险躁的态度虽不影响学业,但有害于品格的培养,以此来强调谦虚、谨慎的重要性。
(3)根据两篇选文及下面两则材料,补全后面语段中横线上的内容。
【材料一】 (光)欲以身徇①社稷,躬亲庶务②,不舍昼夜。宾客见其体羸③,举诸葛亮食少事烦以为戒,光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④,不复自觉⑤,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取材自《宋史•司马光传》)【材料二】 众人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⑥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⑦’。”
(取材自司马光《训俭示康⑧》)注:①[徇]同“殉”。为某种目的而死。②[庶务]各种政务。③[羸(léi)]瘦弱,疲困。④[病革(jí)]病势危急。⑤[不复自觉]指人失去自我意识陷入昏迷之中。⑥[嗤(chī)]讥笑。⑦[与其不逊也宁固]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⑧[《训俭示康》]司马光教导其子司马康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
中华民族的古代先贤十分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讲求修身、齐家,例如:《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淡泊”“宁静”,像君子那样“①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训俭示康》中,司马光也告诫儿子要“②俭素(或“以俭素为美”)
俭素(或“以俭素为美”)
”,像孔子那样“与其不逊也宁固”,不盲目从众贪图奢靡享乐。他们更追求治国、平天下,例如:诸葛亮上表后主,竭诚进谏,力主讨贼兴复,彰显满腔③忠君爱国
忠君爱国
之情;司马光献身社稷,④昼夜操劳,昏迷仍语国事
昼夜操劳,昏迷仍语国事
,展现一片尽责敬业之心。古代先贤的这种精神追求,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答案】C;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素(或“以俭素为美”);忠君爱国;昼夜操劳,昏迷仍语国事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8 8:51:19组卷:55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2 23:0:3组卷:34引用:1难度:0.7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54引用:4难度:0.8 -
3.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一箪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尽其才 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君子成人之美 A.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蹴尔而与之 聚室而谋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苛政猛于虎也 D.乡为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鱼为业
A.文章开头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中第②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在生死关头却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C.文章通过“不辨礼仪”接受“万钟”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论证非常有力。
D.本文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经受住考验”的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发布:2024/12/27 1:0:4组卷:14引用:3难度:0.5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