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现代文阅读。
ㅤㅤ说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人类广阔而风貌的心灵世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本次考试的诗歌,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获奖作品《吉檀迦利》,旨在通过具体诗歌的阅读,感受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了解诗人泰戈尔的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理解多元文化格局。
诗歌一:
ㅤㅤ把礼赞的数珠撇在一边吧!你在门窗紧闭、幽暗孤寂的殿角里,向谁礼拜呢?睁开眼你看,上帝不在你的面前!
ㅤㅤ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脱掉你的圣袍,甚至像他一样地下到泥土里去吧!
ㅤㅤ超脱吗?从哪里找超脱呢?我们的主已经高高兴兴地把创造的锁链戴起,他和我们大家永远连结在一起。
ㅤㅤ从静坐里走出来吧,丢开供养的香花!你的衣服污损了又何妨呢?去迎接他,在劳动里,流汗里,和他站在一起吧。
(选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11首)诗歌二:
ㅤㅤ这是我对你的祈求,我的主——请你铲除,铲除我心里贫乏的根源。
ㅤㅤ赐给我力量,使我能轻闲地承受欢乐与忧伤。
ㅤㅤ赐给我力量,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
ㅤㅤ赐给我力量,使我永远不抛弃穷人,也永不向淫威屈膝。
ㅤㅤ赐给我力量,使我的心灵超越于日常琐事之上。
ㅤㅤ再赐给我力量,使我满怀爱意地叫我的力量服从你意志的指挥。
(选自泰戈尔《吉檀迦利》第36首)(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我们的主已经高高兴兴地把创造的锁链戴起”这句话表示:相信主会让自己的创造力被束缚住。
B.“睁开眼你看”表达诗人期望人们“睁开眼”认清上帝不在圣殿中的迫切心情。
C.诗歌二中,泰戈尔向神祈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情绪的把控、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对弱者的关心、对权势的蔑视以及对心灵主观意志的反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泰戈尔在不断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完善。
D.诗歌二中,前文一直是祈求主应允他的请求,表达个人的主观愿望;到了最后一句,“使我满怀爱意地叫我的力量服从你意志的指挥”表示泰戈尔也愿意摒弃个人的主观意志,由衷地以喜悦诚服的心服从主的安排与旨意。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礼赞的数珠”象征着宗教礼拜的仪式,“把礼赞的数珠撇在一边吧!”表示诗人认为仅靠在圣股里的礼拜仪式是无法找到上帝的。
B.“你的衣服污损了又何妨呢?”用反问的句式,加强语气,与前文上帝的“衣袍上蒙着尘土”相呼应,表明诗人对劳动的重视。
C.诗歌二反复求告“赐给我力量”,表达诗人对主的渴求,对铲除自我心里贫乏根源的迫切之情,对崇高追求的向往。
D.“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果实”指的是别人对泰戈尔的回报。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泰戈尔希望别人也能服务他,让他的付出收获回报。
(3)“吉檀迦利”在孟加拉文和印地文中都是“献歌”的意思,写的多是向神献的颂歌。请结合两首诗歌分析诗中“神”的形象特点。

【答案】A;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8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这清晨,这欣喜
    [俄]费特
    这清晨,这欣喜,
    这昼与光的威力,
    这长空澄碧,
    这叫声,这雁阵,
    这飞鸟,这鸣禽,
    这流水笑语,

    这柳丛,这桦林,
    这液滴,这泪痕,
    这绒毛飞絮,
    这峡谷,这山峰,
    这蜜蜂,这昆虫,
    这哨音尖厉,

    这晚霞余辉灿烂,
    这乡村日暮慨叹,
    这夜晚难眠,
    这卧榻闷热昏暗,
    这夜莺呖呖鸣啭,
    这都是春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清晨,这欣喜,/这昼与光的威力”,诗的开篇点明了诗歌的歌咏对象,“威力”一词让人感受到春光的热烈。
    B.诗中既有宏大之景——“长空”“流水”“峡谷”“山峰”,也有细微之物——“液滴”“绒毛飞絮”“蜜蜂”。
    C.“长空澄碧”“流水笑语”“余晖灿烂”展现了明快的色彩,勾画了一幅欢快、明艳的春日清晨图。
    D.“这蜜蜂,这昆虫,/这哨音尖厉”,视听结合,“尖厉”一词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感受力。
    (2)试结合诗歌内容,体会每句开头“这”字的表达效果。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3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的土地
    艾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
    C.“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抗争。
    D.“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
    B.“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佥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
    D.“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放,增强了抒情效果。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1引用:6难度:0.6
  • 3.对下面文字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红烛啊!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不误,不误!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然后才放光出?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闻一多《红烛》节选

    发布:2024/12/20 11:30:7组卷:26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