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部分农村应用稻田蟹综合种养技术,创新发展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稻蟹共生模式,获得了良好效益。如图表示某稻蟹共生系统内的部分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稻蟹共生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水稻、杂草、藻类等生产者水稻、杂草、藻类等生产者,稻田微生物的作用是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流经该稻蟹共生系统的总能量为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 垂直和水平(空间)垂直和水平(空间)结构。
(3)河蟹与稻田昆虫的种间关系是 捕食、竞争捕食、竞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养殖河蟹的意义在于 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在“藻类→浮游动物→河蟹”的食物链中,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 河蟹的粪便河蟹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5)稻田昆虫稻螟被蜘蛛网粘住后,会不断扇动翅膀企图逃生,被蜘蛛感知振动后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6)实践对比发现,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明显提高。请从种间关系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有 ①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用于生长;②河蟹捕食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增加了水稻产量;③残饵和粪便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①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用于生长;②河蟹捕食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增加了水稻产量;③残饵和粪便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
【答案】水稻、杂草、藻类等生产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垂直和水平(空间);捕食、竞争;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河蟹的粪便;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①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用于生长;②河蟹捕食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增加了水稻产量;③残饵和粪便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高了土壤肥力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43引用:4难度:0.5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