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之奈何?”咎犯曰:“战陈②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减)【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大臣。后文雍季也是晋国的大臣。②战陈:借指作战。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踢踢
②不辩礼义 辨别辨别
③雍季对曰 回答回答
④辞咎犯 辞别辞别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3)【甲】【乙】两个文段都运用了 对比对比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不同的人对于“义”在不同境况下的选择。晋文公在抉择时不用雍季之计却赏赐他,从中可以看出晋文公是一位 远见卓识远见卓识的君主。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踢;辨别;回答;辞别;对比;远见卓识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22引用:3难度:0.6
相似题
-
1.《鱼我所欲也》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26引用:4难度:0.7 -
2.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注释: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何陋之有
B.又何间焉/遂与外人间隔
C.是则可矣/不知木兰是女郎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2)【甲】【乙】两段文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4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知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余外家①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国野登朝,宦游②二十余年,归始僦③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④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⑤如积灰,而烟云杳⑥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图,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节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注】①外家:指外祖父母家、舅家。②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③僦(jiù):租赁。④定卜:指定居。⑤颓然:坍塌的样子。⑥杳:云雾缥缈的样子。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欲:解衣欲睡 熊掌,亦我所欲也 B.乐:念无与为乐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许先帝以驱驰 D.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饮少辄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3)语段(一)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两个语段的景物描写都极具特点,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具体分析。发布:2024/12/20 13:30:1组卷:48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