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节选自司马迁《管仲列传》)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D

A.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B.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D.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古爵位名,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一等,其他四等由高到低排依次为侯、伯、子、男。
B.权衡,本指秤。权,秤杆;衡,秤锤。“慎权衡”指谨慎的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C.山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中国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有特定的称呼,如“夷”“狄”“蛮”等。
D.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去世。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管仲善于因势利导为政,司马迁记叙管仲轶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政治策略。
B.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夺君位,祸患蔓延,直至齐简公,齐国动乱不断,国无宁日。
C.《管仲论》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分析了管仲作为宰相的不足之处,立论新奇。
D.《管仲论》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实为管仲所致,并批评管仲不知从本源上解决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后人多质疑苏洵在《管仲论》中对管仲评价有失公允,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D;B;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组卷:9引用:3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授泽州刺史、知邠州。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B.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C.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D.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
    C.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谕,文中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
    B.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C.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甘愿为他竭力作战。
    D.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少数民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
    ②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发布:2024/7/4组卷:6引用:5难度:0.4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或从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B.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C.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D.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2)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貌恭不心服 而:连词,表转折
    所短 因:趁着
    B.能终者盖寡 克:达到
    不能 固:固守
    C.莫不殷忧而道 著:显著
    未必可信于所 举:检举
    D.虽之以严刑 董:督察
    讥于百姓 见:看见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原本有“疏通”之意,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用途较广。
    B.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其中“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C.“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取自《易经》中“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在奏疏的标题中称庙号,是后人对皇帝的敬称。
    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两个民族。《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有“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的说法。
    (4)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体现了魏征作为谏臣,“谏而有方”的特点。对唐太宗的可能会出现的自满懈怠,他通过“木固其根”“水浚其源”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的道理。
    B.《十渐不克终疏》是对《谏太宗十思疏》“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拓展补充,通过列举唐太宗有所懈怠的几种变化,阐释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警醒统治者。
    C.两则材料均讨论了“待下”的问题。材料一强调要取得臣民的信任,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德义”;材料二则指出要“知人善任”,信任人才并发挥他的特长。
    D.两则材料均采用对比的手法。前者提出为君者要“居安思危”,后者提醒太宗不可“渐不克终”,都通过太宗早年、晚年为政态度的对比来强调德行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性。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②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
    发布:2024/7/5组卷:10引用:5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夷、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B.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C.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D.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依次有卿、士、大夫三级。
    C.“伯、叔”,古代兄弟排行。伯指排行老大,叔指排行老三。亦有伯(孟)、仲、叔、季之说。
    D.“王子”,帝王的儿子。嫡长子多会作为皇位继承人被立为太子,又称皇储或储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了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问题,虽然回答的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颜回的回答感到欣慰,许诺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译文:
     

    ②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译文:
     

    (5)结合全文看,孔子最后为什么能够脱身?
    发布:2024/7/26组卷:55引用:3难度:0.6
小程序二维码
把好题分享给你的好友吧~~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  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4.8.2  |  隐私协议      第三方SDK     用户服务条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