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动容地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因了这份温暖而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1)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①十分痛苦十分痛苦→感到温暖→重拾希望→②心急如焚心急如焚→十分感激
(2)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捡到手机归还失主”可见小男孩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的人;从“以她的名义给学校捐款”来帮助“她”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利用放学时间捡废品减轻家庭负担”可见他是一个懂事、勤劳的人;从“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可见他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从“捡到手机归还失主”可见小男孩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的人;从“以她的名义给学校捐款”来帮助“她”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利用放学时间捡废品减轻家庭负担”可见他是一个懂事、勤劳的人;从“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可见他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
(3)⑥段划线部分运用了插叙,它有什么作用呢?
补充交代了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她”给男孩废品(资助男孩上学)做铺垫。补充交代了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她”给男孩废品(资助男孩上学)做铺垫。
(4)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5)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了善心可以温暖、激励人的中心思想,引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了善心可以温暖、激励人的中心思想,引人深思。
(6)说说本文标题“传递”的好处。
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善心在“我”和男孩之间传递,最后“我们”又将善心传递给更多的贫困孩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揭示主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善心在“我”和男孩之间传递,最后“我们”又将善心传递给更多的贫困孩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揭示主题。
【答案】十分痛苦;心急如焚;从“捡到手机归还失主”可见小男孩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的人;从“以她的名义给学校捐款”来帮助“她”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利用放学时间捡废品减轻家庭负担”可见他是一个懂事、勤劳的人;从“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可见他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补充交代了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她”给男孩废品(资助男孩上学)做铺垫。;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了善心可以温暖、激励人的中心思想,引人深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善心在“我”和男孩之间传递,最后“我们”又将善心传递给更多的贫困孩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揭示主题。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5/2/27 13:30:1组卷:138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乐园。
优雅的清洁工
在老家的县城,有一位年轻英俊的清洁工,他每天早晨拉着垃圾车经过我家楼下时,都会晃动他手中的摇铃。当我提着垃圾袋走向他时,他总是微笑着,在垃圾车旁,优雅地做个“请”的姿势,就像在说“欢迎光临”。
他总是打扮得很整洁,甚至时髦,干干净净的,像是在做一件很体面、荣耀、骄傲的事。有一天,我还看见他用扫帚对准了地上的一个烟蒂,摆出打高尔夫的姿势,一杆把烟蒂挥入距离二三步远的簸箕内,还顽皮地对我扮了个鬼脸……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正值青春年华。原先他在省城一家宾馆里当迎宾先生,后来因为老父病重,便回老家照顾病人,同时兼做了一名清洁工。
在与垃圾打交道中,他总能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有事做是最重要的。被他优雅□自信□有礼的言行所感动□每次倒垃圾时□我都不忘说声□谢谢□□对此,他很激动。他说,自己永远不会看轻自己,但仍然在乎别人的尊重与肯定。他把“劳动”两个字演绎得尊贵无比。
一天见他一次,真是三生有幸。因为,他不仅帮我们带走了生活垃圾,也净化了我们日渐蒙尘的内心。
(1)从文中找出描写清洁工外貌的词语写下来
(2)请给文中第4自然段空白处加标点。
(3)用“
(4)先判断下面这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再请你写一个比喻句。
他总是打扮得很整洁,甚至时髦,干干净净的,像是在做一件很体面、荣耀、骄傲的事。
(5)你觉得清洁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发布:2025/3/10 18:0:1组卷:89引用:1难度:0.3 -
2.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都勤奋写作。一把咖啡壶,支持着他一天写十几个小时的文章。
一次,他写一部小说已经
一小时很快就到了。朋友看见巴尔扎克睡得那么香,心想:“他为了挤(jī jǐ)时间写作,一点儿也不顾及身体,就让他这一次好好睡一觉(jué jiào)吧。”于是,这位朋友没有
被弄得尴尬的那位朋友,望着巴尔扎克奋笔疾书的背(bēi bèi)影,无奈地摇着头说:“你呀你,真是惜时如命啊!”
(1)请把短文的题目补充完整。
(2)从括号内选一个正确的读音画“√”。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勤奋
(4)从下面的四组词语中选择一组你认为最合适的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①继续 支持 耐心 延误 ②持续 支持 忍心 耽误
③持续 坚持 信心 耽误 ④继续 坚持 忍心 延误
(5)你觉得巴尔扎克是一个怎样的人?
(6)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7)请把文中的中心句抄下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你的感受。
中心句:
我的感受:发布:2025/3/10 22:0:1组卷:95引用:3难度:0.5 -
3.16秒钟的生死抉 2006年11月14日,上午11时17分,身为兰空某团驻地飞行员的他驾着一架某型歼击机起飞,执行空中巡逻任务。
“639起落架好,大力臂!”“639襟翼全放!”12时02分许,他接连向指挥员报告。“检查好三转弯!”“着陆!”指挥员回答。
战机像往常一样下降高度,进入三转弯,加入下滑线,一切正常。12时04分09秒,当飞机的高度下降至194米、距离机场2900米时,发动机突然发出“砰”的一声巨响,一群鸽子扑面而来。一时间,机身剧烈抖动,发动机转速突然下降,温度急剧上升,战机的高度平均每秒下降11米。
“我撞上鸟群了,我要调整跳伞。”12时04分09秒,他向塔台紧急呼叫。
通常情况下,飞行员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往往会报告“我撞鸟了,跳伞!”而他却报告说“要调整跳伞”,他到底要调整什么?不等指挥员回答,12时04分15秒时,他又紧急呼叫:“看迫降行的话,我把起落架收起来了。”眨眼工夫,12时04分18秒,他又急呼:“我已经收起了起落架,迫降!”
起落架缓缓收起,战机快速下降,90米……70米……50米……飞机机头微微上仰,着陆在跑道的延长线,并像箭一样地向前冲出。当冲至离第一接地39.3米处时,一道高出地面3米的水渠护坡扑挡而来。12时04分25秒,
“轰”的一声巨响,飞机灰飞烟灭。爆炸声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在残骸断片中,归于寂静。
他壮烈牺牲了。从飞机的残骸断片中,人们只找到他被烧焦的躯体。
短暂而又漫长的16秒,他本有三次机会选择跳伞逃生。可三次生还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是什么催生他迫降着陆的念头?事故发生后,人们才知道,飞机上载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就在他撞上鸽群的那一瞬间,如果他不调整飞机而直接跳伞,飞机很可能坠毁在村庄田野--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着17个自然村、一处高速公路收费站和一个砖瓦厂,共有814户人家;沿下滑轨迹,则依次分布着3个村庄,268户,3500余人……
他就这样去了。为了成百上千个生命,他选择了把所有的不幸留给自己,而换来航线下方村庄和百姓的平安。
2008年2月17日,在中央电视台“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晚会上,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这样的颁奖词:“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他就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李剑英。
(1)文章中的这件事是按
(2)文中16秒的时间短暂而又漫长的,
那么称之为“短暂”的原因:
(3)从文中找出李剑英不选择跳伞逃生的原因。
(4)结合短文内容谈谈李剑英是一个怎样的人?发布:2025/3/12 4:30:1组卷:17引用:1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