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节选)
老 舍
[康顺子提着个小包,带着康大力,往里边探头。]
      康大力   是这里吗?
      康顺子   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进来,细看,看见了刘麻子)大力,进来,是这儿!
      康大力  找对啦?妈!
      康顺子   没错儿!有他在这儿,不会错!
      王利发   您找谁?
      康顺子  (不语,直奔过刘麻子去)刘麻子,你还认识我吗?(要打,但是伸不出手去,一劲地颤抖)你,你,你个……(要骂,也感到困难)
      刘麻子  你这个娘儿们,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
      康顺子  (挣扎)无缘无故?你,你看看我是谁?一个男子汉,干什么吃不了饭,偏干伤天害理的事!呸!呸!
      王利发   这位大嫂,有话好好说!
      康顺子   你是掌柜的?你忘了吗?十几年前,有个娶媳妇的太监?
      王利发   您,您就是庞太监的那个……
      康顺子   都是他(指刘麻子)做的好事,我今天跟他算算账!(又要打,仍未成功)
      刘麻子  (躲)你敢!你敢!我好男不跟女斗(随说随往后退)我,我找人来帮我说说理!(撒腿往后面跑)
      王利发  (对康顺子)大嫂,你坐下,有话慢慢说!庞太监呢?
      康顺子  (坐下喘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他一死,他的侄子们把我们轰出来了,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
      王利发   这,这是……?
      康顺子    我的儿子!
      王利发    您的……?
      康顺子    也是买来的,给太监当儿子。
      康大力    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
      康顺子    对了,乖!就是这儿,一进这儿的门,我就晕过去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
      康大力    我可不记得我爸爸在哪里卖了我的!
      康顺子    那时候,你不是才一岁吗?妈妈把你养大了的,你跟妈妈一条心,对不对?乖!
      康大力    那个老东西,掐你,拧你,咬你,还用烟签子扎我!他们人多,咱们打不过他们!要不是你,妈,我准叫他们给打死了!
      康顺子   对!他们人多,咱们又太老实!你看,看见刘麻子,我想咬他几口,可是,可是,连一个嘴巴也没打上,我伸不出手去!
      康大力    妈,等我长大了,我帮助你打!我不知道亲妈妈是谁,你就是我的亲妈妈!
      康顺子    好!好!咱们永远在一块儿,我去挣钱,你去念书!(稍愣了一会儿)掌柜的,当初我在这儿叫人买了去,咱们总算有缘,你能不能帮帮忙,给我找点事做?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依无靠的好孩子!
[王淑芬出来,立在后边听着。]
      王利发    你会干什么呢?
      康顺子    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做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
      王利发   要多少钱呢?
      康顺子    有三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
      王利发    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
      康顺子    可是,现在我们母子上哪儿去呢?
      王利发   回乡下找你的老父亲去!
      康顺子    他?他是活是死,我不知道。就是活着,我也不能去找他!他对不起女儿,女儿也不必再叫他爸爸!
      王利发   马上就找事,可不大容易!
      王淑芬   (过来)她能洗能做,又不多要钱,我留下她了!
      王利发    你?
      王淑芬    难道我不是内掌柜的?难道我跟李三爷就该累死?
      康顺子    掌柜的,试试我!看我不行,您说话,我走!
      王淑芬   大嫂,跟我来!
      康顺子    当初我是在这儿卖出去的,现在就拿这儿当作娘家吧!大力,来吧!
      康大力    掌柜的,你要不打我呀,我会帮助妈妈干活儿!(同王淑芬、康顺子下)
      王利发    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
      李三      (掩护着刘麻子出来)快走吧!(回去)
      王利发    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
      刘麻子    我不是说过了吗,等两个朋友?
      王利发   你呀,叫我说什么才好呢!
      刘麻子   有什么法子呢!隔行如隔山,你老得开茶馆,我老得干我这一行!到什么时候,我也得干我这一行!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选文开篇写康顺子“提着个小包”暗示了她出外找工作的情节,“往里边探头”说明她胆怯,体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落魄困境。
B.刘麻子再见到康顺子已经认不出来她了,认为康顺子奔向自己是在捣乱,这说明刘麻子对自己做过的坏事心安理得,不害怕康顺子。
C.康大力是庞太监买来的孩子,对养母康顺子很孝顺,而称庞太监为“老东西”,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康顺子的爱和对庞太监的憎恶之情。
D.王淑芬的两个“难道”表面上看是责备王利发不看重自己,抱怨自己在茶馆里的活多,实际上是希望留下康顺子母子。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康顺子母子的对话表现了庞太监的残忍,用他受侄子欺负的事情说明了恶有恶报的道理,暗示了康顺子母子当年不敢反抗是因为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
B.节选内容篇幅虽然短小,但以小见大,较为明确地展现了时代特征,表达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C.王利发劝刘麻子离开茶馆时说“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他把“挨巴掌”形容为“挨脆的”,语言带有地方特色,十分风趣。
D.文本中出场的这些人物都是小人物,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来塑造他们的人物形象,并以人物塑造来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请简要概括文本体现的主要矛盾冲突。
(4)王利发对康顺子的称谓前后发生了三次变化,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A;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26 5:0:1组卷:52引用:1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智斗(选段)[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胡传魁   嘿,阿庆嫂!
    阿庆嫂   (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   你好哇?
    阿庆嫂   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   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   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   哈哈哈……
    阿庆嫂   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   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   (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   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   好说好说。
    阿庆嫂   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   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地谢谢你呀!
    阿庆嫂   那是您本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   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   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   (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
    [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   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   (看着阿庆嫂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   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   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   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   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   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   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
    [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   胡司令,抽一支!
    [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点烟。]
    刁德一   (望着阿庆嫂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   (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   人家不会,你这是干什么啊!
    刁德一   (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   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   (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   (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
    刁德一   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阿庆嫂   胡司令,这是什么意思呀?
    胡传魁   他就是这么个人,阴阳怪气的!阿庆嫂别多心啊!
    阿庆嫂   我倒没什么!(提铜壶进屋)
    胡传魁   老刁啊,人家阿庆嫂救过我的命,咱们大面儿上得晾得过去,你干什么这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叫我这面子往哪儿搁!你要干什么,你?
    刁德一   不是啊,司令,这位阿庆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咱们要在沙家浜久住,搞曲线救国,这可是用得着的人啊,就不知道她跟咱们是不是一条心!
    胡传魁   阿庆嫂?自己人!
    刁德一   那要问问她新四军和新四军的伤病员,她不会不知道。就怕她知道了不说。
    胡传魁   要问,得我去!你去,准得碰钉子!
    刁德一   那是,还是司令有面子嘛!
    胡传魁   哈哈哈……
    (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注]《沙家浜》堪称现代京剧的经典之作。第四场《智斗》尤其经典。当时的背景是:抗战期间,在沙家浜开“春来茶馆”的阿庆嫂是新四军的联络人,她也曾经救过胡传魁的命。胡传魁是一个当地民团的司令,土匪起家,打着“忠义救国军”的旗号,表面抗日,实际上目的在于巩固自己的地盘。其参谋长刁德一是当地一个财主的儿子,曾留学日本,是一名亲日派。三人各怀心事,在春来茶馆上演了一场智斗戏。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阿庆嫂言语机智,她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表面在寒暄,实际上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上下打量”这一细节表现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阴险,多疑。
    C.刁德一说“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表现出刁德一对阿庆嫂遇事不慌、胆大心细的由衷赞赏。
    D.阿庆嫂给刁德一送烟说“烟不好,请抽一支”体现了她中国式的谦虚;给胡传魁送烟说“胡司令,抽一支”,熟络的语言则有意展现她与胡司令的关系。
    (2)下列对剧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中人物形象鲜明,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是中共地下工作者,伪装成茶馆老板娘,讲话热情周到、圆通泼辣、灵活机智。
    B.剧中人物台词具有话外之音。阿庆嫂说“借贵方一块宝地”实在暗示自己是外乡人;“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指的是她背后有新四军这个强大后盾。
    C.剧中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起重要作用。“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这是阿庆嫂对刁德一的有力回击,体现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出她的机智果敢。
    D.剧本中唱词对白简短干练,堪称心理较量的经典:刁德一、胡传魁、阿庆嫂各怀心思又不动声色;内心涌动,又表面平静;互相猜忌,又外显谦和。
    (3)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体现,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本场戏命名为“智斗”,“智斗”主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剧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刁德一说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试就画波浪线部分赏析阿庆嫂这一特点。

    发布:2024/12/31 20:30:2组卷:5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幕(一九四八年夏  处暑  白昼)
          苑国钟  (高声)今儿是好节气,处暑!是我苑国钟要饭的日子口儿了……(见众人回避便收敛了笑容)我不是要租钱,我要的是饭钱!你们两家儿东厢西厢住着我的瓦片儿,不能不赏我一口饭吃。
    【二楼传来声音,苑江淼从屋子里走出来,端着一个竹篦子暖壶。他脸色苍白,轻轻咳嗽着,头发略显蓬乱,神色却十分宁静。苑国钟小心翼翼地迎过去。】
          苑国钟  你好好歇着呀……快递给我,我给你灌暖壶去。
          苑江淼  爸,我自己来。
          苑国钟  您说……我这儿子是不是念书念傻了?
          田翠兰  满世界就没您这么惯儿子的!您犯不着一天到晚供着他……您还别不爱听!让他休了学是让他养病的,没白日儿没黑界地看书看书,就知道看书!
          苑国钟  我儿子喜欢看书,看了书他高兴……我得变着法儿让他高兴。(目送儿子进屋,垂头丧气)他是嫌我跟你们催租子呢!
          田翠兰  那您就甭要租子了,您还是要儿子吧。
          苑国钟  (不悦)你们存心要饿死我是不是?话说回来,饿死我没关系,你们不能饿着我儿子……这不!刚给他抓了药,人家跟我要多少钱我也得乖儿乖儿递过去。
    【金穆蓉端着一笸箩成捆儿的纸币二话不说往篮子里倒。苑国钟赶紧张开衣襟兜住。】
          金穆蓉  我不欠您了。
          苑国钟  我也没欠您的,可我没法儿不谢谢您。
          第二幕(一九四八年秋  霜降  黄昏)
          金穆蓉  把十字架抱出来,往门框上钉。田翠兰端出来一尊弥勒佛和一个木托子,在门框上找地儿。
    【苑国钟进屋磨蹭了一会儿,捧出一尊关公的陶瓷塑像。】
          苑国钟  (郁郁寡欢)关帝爷圣明!您也出来呆会儿……(向塑像鞠了一躬)今儿是好日子啊!今儿霜降了……今儿是我……
          古月宗  今儿是窝头会馆的主子要饭的日子口儿了!你们快围上去……围上去给他施舍呀。他断不敢拿菜刀拉你们,他得剩半个胆儿给自己留着……
          苑国钟  我是一句都不想言语了,没力气了……谁都不容易!就那点儿房租,上个月还能买半袋儿白面呢,现在能买一小撮儿……我都赶不及给大伙儿涨房钱!你们看着给吧,最好给我粮食,杂面儿也行,黑豆面儿也行……反正我没法儿赶你们走……
    【苑国钟盯着周子萍手里那叠儿钱,抢夺似的把钱抓了过去,两只手紧紧攥着。】
          苑江淼  (高声)放下!爸爸!您把钱还给人家……那是人家的钱!(苦笑)爸爸,您告诉我……(指着身后的屋子)民国十六年,租房子住在这儿的那位教书先生是什么人?
          苑国钟  ……韩先生是赤党。
          苑江淼  韩先生是怎么被抓走的?
          苑国钟  ……有人来抓他……他就给抓走了……把我也捎带上了……
          苑江淼  您平平安安回来了……(咳嗽)可人家被枪毙了。那笔钱是哪儿来的?您为什么一直瞒着不肯说?
          苑国钟  (苦苦挣扎)我……我……你别听人家乱嚼舌头!……乍穷乍富都免不得给人说闲话……你爸爸里外都是清白的,我没干过对不起人的事情!
          苑江淼  可是过后您买了这个宅子!(极度疲倦)从我懂事儿起,您嘴里永远是钱……钱……钱!催着人家要钱,躲在屋儿里数钱……为了钱您跟街坊计较翻脸吵架……
          苑国钟  ……没有钱……我拿什么养活你还供你上学?
          苑江淼  钱来路不正,我宁愿当初您把我扔到城墙根儿去!
          第三幕(一九四八年冬  大雪  黑夜)
    【书包里的油印传单撒落在地。肖鹏达出现在大门口。】
          肖鹏达  向伟大……的新中国……进军……谁的?
          苑国钟  (同时)我的!是我的……(谄媚地醉笑)这东西是我的。
          肖鹏达  (冷笑)……苑叔儿,您赶紧领我上去,让我看看您儿子那蜡纸和油棍子,他怎么就刻得这么漂亮印得那么地道呢?我是真佩服他……
    【肖鹏达突然挥枪对准苑江淼,苑国钟窜出来挡住枪口,引起一片惊呼。】
          苑国钟  达子!好孩子……今儿你要是非得打死一个人,那你务必得打死我……我不能让你打死我儿子。
          苑江淼  爸爸,您不用为我担心……儿子觉得值。
          苑国钟  你值了……(啜泣)我不值!我什么都不要,……我就要儿子!达子……(情绪失控,怒视对方)你敢碰我儿子一根毫毛,我生吞了你你信不信?我儿子是赤党,我他妈也是赤党,有本事你现在就开枪!你看城外头那些拿枪拿炮的能不能饶了你?
    【几个人扭成了一团。突然响了一枪,众人群雕一般一动不动。】
          周玉浦  (看着地上)血……苑大哥您……您怎么流血啦?
    【血顺着裤脚淌到地上,袍子裂口处的棉花也被浸红了。】
          苑江淼  爸爸!爸爸……(搂紧父亲的肩膀,悲痛欲绝)您没事儿吧……爸爸!
          苑国钟  (高声)爸爸对不住韩先生啊!韩先生叮嘱我……让我把钱送到南河沿十六号……交给一个姓朱的先生……我去了十六号……可十六号让人家给抄家啦!……我得空儿就到十六号对过儿树底下蹲着……下大雨蹲着……下大雪也蹲着……半年了一个子儿都不敢花……赶上古爷要甩他的房,我昧了心烂了肠子……我把人家的钱给花啦!
          苑江淼  爸爸!是儿子对不起您……您打我吧!您打我……
          苑国钟  拿窝头来!快着……蘸我的血……治病……你们快着呀!再磨蹭血就凝啦……儿子……爸爸手不干净……血……血干净……吃了治你的病……快着!
          苑江淼  (紧紧地紧紧地抱着父亲)爸爸!
    【西厢房突然爆发出新生儿的哭声。夜幕下的生者和死者都静悄悄的,那些落叶的树木居然依次开出了绚烂的花朵,与晶莹的落雪交相辉映。】
    (摘编自刘恒《窝头会馆》)(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幕苑国钟收房租的场景,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要饭”“赏饭”“谢谢您”等台词,表现出苑国钟的圆滑世故与无奈。
    B.第三幕中苑国钟临死前交代儿子快点拿窝头蘸自己的血,并叮嘱他“吃了治你的病”,这一剧情反映了苑国钟思想觉悟的迷信愚昧。
    C.运用独特的视角,通过苑国钟要房钱、父子冲突、被误杀身亡等几件小事勾画出一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大时代,以小见大。
    D.语言具有浓郁的京腔韵味,多用叠词、儿化词,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贴近人们生活,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2)下列对文中舞台说明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暑”“霜降”“大雪”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夏秋冬三季为时间线索串联故事情节,渲染了舞台气氛,预示了一家小窝头会馆的兴衰。
    B.“十字架”“弥勒佛”“关帝爷”等道具烘托人物性格,说明这些小人物在穷困潦倒之余仍对未来怀有期待与憧憬,反映他们的信仰和追求。
    C.“脸色苍白”“咳嗽”“神色宁静”透露苑江淼身体有病,也为后文传单撒落埋下伏笔,塑造出一个有文化、有信仰、有觉悟的进步青年形象。
    D.“新生儿的哭声”“绚烂的花朵”“晶莹的落雪”体现该剧现实主义的写法,具有象征意义,使剧情由沉重转为欢快,透出一种新生与希望。
    (3)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请从第二幕中找出三处戏剧冲突并简要分析。
    (4)《窝头会馆》倡导“居于浊世,人也可以灵魂纯粹,人与人的相处也能富有人情味儿”的理念,请结合剧本简析苑国钟的“人情味儿”。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9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A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们卖了!哼,你们这些不要脸的董事长,你们的钱这次又灵了。
          周 萍 (怒)你混账!
          周朴园 不许多说话。(回头向大海)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 开除了!?
          周 冲 爸爸,这是不公平的。
          周朴园 (向周冲)你少多嘴,出去!
          (周冲愤然由中门下。)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侍萍 (至大海前)走吧,别说了。
          鲁大海 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周朴园 (厉声)下去!
          仆人们 (拉大海)走!走!
          鲁大海 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周 萍 (冲向大海,打了他两个嘴巴)你这种混账东西!
          (大海还手,被仆人们拉住。)
          周 萍 打他!
          鲁大海 (向周萍)你!
          (仆人们一齐打大海。大海流了血。)
          周朴园 (厉声)不要打人!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②(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望着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随下。)
    文本二: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地点同前幕。
          (初夏,上午。)
          B(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   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朴园对周萍说“不许多说话”是害怕周萍吃亏,对周冲说“你少多嘴”是生怕儿子坏自己的事,语言简短,却写出了周朴园的专制作风。
    B.鲁侍萍至大海前说“走吧,别说了”,表现出鲁侍萍看到父子关系势同水火,难以缓和,内心悲痛,生怕持续恶化,为此不得以选择离开。
    C.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从她梳着时兴圆髻的打扮和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的语言,可以看出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王淑芬的这两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均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潜台词内涵丰富。
    B.“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正是戏剧冲突的呈现,显现出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C.“远处有隐隐的炮声”的画外音,表明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战乱时期,暗示了时代背景。
    D.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兼有口语化与动作化的特点,既利于表演,又能反映人物的心理与神态,如“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让人感受到人物无奈的神情与心理。
    (3)请理解文本一中两处画波浪线台词的内涵。
    (4)请简要分析A、B两处画横线文段在文中作用的异同。

    发布:2024/12/18 22:30:1组卷:23引用:1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