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叶枯病是水稻严重的病害之一,疣粒野生稻对其具有高度抗性。研究人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试图将疣粒野生稻的抗白叶枯病特性转移到栽培稻中。

(1)将两种水稻外植体分别接种在含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经 脱分化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后用 纤维素酶和果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获得游离的原生质体。
(2)本研究运用的技术手段依据的原理是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用 聚乙二醇聚乙二醇方法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3)“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法”可以将一个亲本细胞内的部分染色体或染色体上某些片段转移到另一个亲本体细胞内,获得不对称杂种植株。大剂量的X射线能随机破坏染色体结构,使其发生断裂、易位、染色体消除等,从而导致细胞不再持续分裂。碘乙酰胺能使细胞质中的某些酶失活,抑制细胞分裂。为了达到转移抗白叶枯病特性的目的,融合前要用X射线照射 疣粒野生稻疣粒野生稻的原生质体,用碘乙酰胺处理另一亲本的原生质体。经诱导融合后,只有异源融合后的杂种细胞可持续分裂形成再生细胞团,原因是 杂种细胞由于融合,补充了细胞质中失活的酶(生理互补),细胞能正常分裂杂种细胞由于融合,补充了细胞质中失活的酶(生理互补),细胞能正常分裂。
(4)观察再生植株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数目 均少于均少于两亲本染色体数目之和,说明成功获得了不对称杂种植株。有些杂种植株染色体数目与栽培稻相同,性状明显偏向栽培稻,但也表现出疣粒野生稻的一些特性,推测这些杂种植株无多余染色体但具有疣粒野生稻特性的原因是 来自野生稻的某些基因通过染色体易位整合到栽培稻细胞中来自野生稻的某些基因通过染色体易位整合到栽培稻细胞中。
(5)用致病性强的两种水稻白叶枯病菌株接种,检测72株杂种植株的抗性。结果发现共有40株表现抗性,其中17株对两种菌株都表现抗性。综合染色体数目及抗性检测结果,应优先选择 染色体数目和栽培稻相同、且对两个菌株均表现出抗性染色体数目和栽培稻相同、且对两个菌株均表现出抗性的杂种植株进行繁育。
【考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
【答案】脱分化;纤维素酶和果胶;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聚乙二醇;疣粒野生稻;杂种细胞由于融合,补充了细胞质中失活的酶(生理互补),细胞能正常分裂;均少于;来自野生稻的某些基因通过染色体易位整合到栽培稻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栽培稻相同、且对两个菌株均表现出抗性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2/3 9:0:2组卷:25引用:1难度:0.6
相似题
-
1.如图示植物细胞融合及组织培养过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4:0:1组卷:24引用:3难度:0.8 -
2.花椰菜(2n=18)种植时容易遭受病菌侵害形成病斑,紫罗兰(2n=14)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科研人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花椰菜新品种如图1所示。通过蛋白质电泳技术分析了亲本及待测植株中某些特异性蛋白,结果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发布:2024/12/31 2:0:1组卷:28引用:13难度:0.7 -
3.白菜、甘蓝均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0、18。“白菜甘蓝”是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来的蔬菜新品种,它具有生长期短、耐热性强、易于贮藏等优点。如图为“白菜甘蓝”的培育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原生质体A和原生质体B形成原生质体C的过程中,常使用的诱导剂是
(2)由细胞D得到愈伤组织的过程叫作
(3)经花粉培育的二倍体“白菜甘蓝”植株,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4)上述育种方法与传统杂交育种方法相比较其优点在于发布:2024/12/31 2:0:1组卷:3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