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咱们老祖宗们总结下来的一句养生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与人体体温调节密切相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春捂”时人体散热 等于等于产热(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不会不会(填“会”或“不会”)使人体体温升高,而且还能帮助人们抵御初春时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的节气特点。否则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会难以适应,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
(2)春秋季感冒多发,感冒引起的体温升高、持续发热均会使体液减少,出现口渴等缺水症状,此时我们就会有主动饮水的行为,该过程中有多种信息分子参与人体水平衡的调节,如神经递质和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对于健康的机体而言,轻微的缺水状态下内环境中抗利尿激素浓度仍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当人体饮水不足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会 升高升高,其中抗利尿激素是由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垂体垂体释放,作用于 肾小管和集合管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得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但由于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
(3)“秋冻”的感觉是在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形成的。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调节以维持体温恒定,该过程中体内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
(4)“秋冻”也要因人而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是不适宜‘秋冻’的。这是因为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 收缩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 升高升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甚至危及生命。
【考点】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温调节.
【答案】等于;不会;抗利尿激素;升高;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收缩;升高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2引用:2难度:0.7
相似题
-
1.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如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布氏田鼠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示意图。回答有关体温调节的问题:
(1)图中去甲肾上腺素作为
(2)据图可知布氏田鼠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内的甲状腺激素和
(3)综合分析,布氏田鼠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过程中需要发布:2024/12/31 5:30:3组卷:1引用:2难度:0.6 -
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4:30:1组卷:6引用:2难度:0.7 -
3.人体处于高温环境时会发生一系列反应,以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5:0:5组卷:3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