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2)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
器材 |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水、烧杯、 温度计 温度计 、秒表 秒表 |
|||||||||||||||||
装置图 |
![]() |
步骤 | 1.按图所示,安装实验仪器。 2.给水加热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记入表格。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中所示 甲 甲 。(填“甲”或“乙”) |
|||||||||||||||
表格 | 在表格中数据填写完整
|
|||||||||||||||||
方法 | 通过 加热时间长短 加热时间长短 来体现吸收热量的多少,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转换法 。 |
![]() |
||||||||||||||||
结论 | 水沸腾时要 吸收 吸收 热量,但温度不变 不变 。 |
|||||||||||||||||
问题讨论 | 若再将盛有海波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则可以用来进行探究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实验中采用此种加热方法的好处是 使海波受热均匀;升温缓慢便于观察 使海波受热均匀;升温缓慢便于观察 。 |
观察 | 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 1℃ ,乙温度计的示数是:35.9℃ 35.9℃ 。 |
![]() |
使用步骤 |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C.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与被测液体接触一定时间 D.取出温度计 E.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上述步骤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BACED BACED 。 |
|
问题讨论 | 如图,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正确的是 D D ![]() |
【答案】温度计;秒表;甲;100;加热时间长短;转换法;吸收;不变;使海波受热均匀;升温缓慢便于观察;1℃;35.9℃;BACED;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1/5 8:0:2组卷:7引用:1难度:0.6
相似题
-
1.如图甲是探究“水和油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两个试管中分别装有初温相同的水和油,相同时间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1)组装实验器材时,组装顺序应该是由下至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酒精灯用 (选填“内焰”、“外焰”)加热。
(2)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如图甲所示放在油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
(3)实验过程中两个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小明做实验时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只有98℃,说明当地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若试管中油的质量是水质量的2倍,由乙图可知:c油=J/(kg•℃),(已知c水=4.2×103J/(kg•℃))。发布:2024/10/11 0:0:2组卷:24引用:2难度:0.7 -
2.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做“观察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进行组装。
(2)在烧杯中加入热水,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
(3)实验过程中,看到烧杯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该过程中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4)当水温升到92℃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部分数据记录如表。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 水的温度/℃ 92 93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
②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时间”的关系图象。发布:2025/1/3 19:0:4组卷:14引用:1难度:0.7 -
3.某班级同学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器材的合理安装顺序是 (选填“从下至上”或“从上至下”)。
(2)装置中带孔的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延长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B.延长水沸腾时的加热时间
C.缩短水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D.缩短水沸腾时的加热时间
(3)实验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
(4)实验过程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B.水中气泡上升变大
C.水中气泡上升变小
D.水面上方冒“白气”
(5)某小组同学使用同一套器材做了两次实验,得到的实验图象如图丙所示,a次实验水在5min开始沸腾,b次实验水在7min开始沸腾,两次实验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两次实验时烧杯中水的多少不同,次实验水更多一些。
(6)实验中烧杯中水多比水少的好处是 。
(7)(2分)细心的小明同学观察爸爸在家里用电陶炉烧水,发现当水沸腾时,离壶口一段距离处出现“白气”,而壶口处却没有(如图丁所示),请分析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 。发布:2024/9/26 11:0:1组卷:70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