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各题。
【甲】ㅤ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ㅤㅤ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丙】书斋铭(节选)ㅤㅤ明归有光斋,故市廛①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②始。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狄梁公③对俗吏,不暇与偶语。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项脊生曰:“书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
【注】①市廛(chán):集市中的店铺。②项脊生:归有光自号。③狄梁公:即狄仁杰。
(1)①【甲】【乙】【丙】三篇文章按照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A
A.【甲】 | 【乙】 | 【丙】 |
B.【甲】 | 【丙】 | 【乙】 |
C.【乙】 | 【甲】 | 【丙】 |
D.【丙】 | 【甲】 | 【乙】 |
卖油翁
卖油翁
》。(2)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
①挟策而居者
居住,安居
居住,安居
②宁弗为顾
回头看,看,理睬
回头看,看,理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三篇短文都提到了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处所,以及身处其中的心态,引发我们的思考。
A请填写以下表格:
处所 | 环境特点 | 人物心态 |
【甲】文:简陋的屋子 | ① 清幽 清幽 |
安贫乐道 |
【乙】文:山间的② 醉翁亭/亭子 醉翁亭/亭子 |
优美 | ③ 寄情山水 寄情山水 |
【丙】文:临街的④ 书斋/书房 书斋/书房 |
⑤ 喧闹/嘈杂 喧闹/嘈杂 |
⑥ 潜心求学 潜心求学 |
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也就是【丙】文中的“市人
市人
”。【丙】文画线句作者所说的“此”意指 超然物外的修养(定力、专注力)
超然物外的修养(定力、专注力)
。【答案】A;卖油翁;居住,安居;回头看,看,理睬;清幽;醉翁亭/亭子;寄情山水;书斋/书房;喧闹/嘈杂;潜心求学;平民,没有功名的人;市人;超然物外的修养(定力、专注力)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9/26 9:0:2组卷:18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③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④良久乃已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潭西南而望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如鸣珮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D.不可知其源 其真无马邪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5)请对“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句子进行品析。
(6)《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发布:2024/12/26 22:0:1组卷:53引用:2难度:0.3 -
2.阅读以下诗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上面诗文的作者陶渊明是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新鲜美好
B.寻病终:寻找
C.晨兴理荒秽:杂草
D.带月荷锄归:背、扛
(3)上文第二段写渔人见到一个美好的世界,请说说,“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4)本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令人神往的亦真亦幻的桃花源。文中哪几处叙述让人感觉这个地方宛若真实的存在?
(5)人生要有“愿”,正因有“愿”,生命才有了独特的滋味。如何理解上面诗文中作者的“愿”?请结合诗文内容谈谈。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33引用:2难度:0.3 -
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丰乐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③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因为本④其山川,道⑤。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明年:第二年。②顾:向四周看。③幸:庆幸。④因为本:于是就根据。⑤道:称道。
(1)翻译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峰回路转: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修既治滁之明年:
④四时之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甲段中“环滁皆山也”从大处着笔,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B.甲、乙两段中“名之者”“山水之乐……修之来此”的三个“之”的用法相同。
C.甲、乙两段均写到了“四时之景”,但各自描绘的景物特征有比较大的差异。
D.甲、乙两段所表达的主旨大相径庭。
(4)结合乙段的具体内容,说说欧阳修取名“丰乐亭”的深刻用意。发布:2024/12/27 3:0:1组卷:7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