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①,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文正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粮仓吏舍,日役千夫,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②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③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注释】①募民存饷:聚集百姓,慰问他们,馈赠物品。②仰:依靠。③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④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1)【乙】文中的“太守”即【甲】文作者 范仲淹范仲淹。(填写姓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3)根据【甲】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览物之情 | ||
迁客骚人 | 由“淫雨霏霏”之景,而生“感极而悲”之情 | ① 由“春和景明”之景,而生“喜洋洋”之情 由“春和景明”之景,而生“喜洋洋”之情 |
古仁人 | 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①好为佛事
做
做
②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兴盛
兴盛
(5)对【乙】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D
A.白天不用考虑这几万人。
B.白天不用为生计担忧的有几万人。
C.每天不用考虑这几万人。
D.每天不用为生计担忧的有几万人。
(6)【乙】文中范文正“荒政”的具体措施有分发物资慰问百姓、鼓励百姓划船比赛、
鼓励佛寺大兴土木翻新粮仓和吏舍
鼓励佛寺大兴土木翻新粮仓和吏舍
。从两文都可推断出范文正具有 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
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精神。【考点】文言翻译.
【答案】范仲淹;由“春和景明”之景,而生“喜洋洋”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兴盛;D;鼓励佛寺大兴土木翻新粮仓和吏舍;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2/15 23:0:2组卷:18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列作品,完成问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儋耳夜书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②,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③,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己卯上元:宋哲宗元符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苏轼曾被贬至此。②民夷杂糅: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③韩退之:韩愈,字退之。曾写诗《赠侯喜》,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上述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苏轼,他是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归舍已三鼓矣
②更欲远去
(3)下列对【乙】文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B.庭院下的月亮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C.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D.庭院下的月亮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的画线句。
予欣然从之。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三部作品所述事件均发生在元丰年间,中秋月夜之时。
B.三部作品中,与作者同游之人是子由、怀民和老书生。
C.三部作品都借月下自然美景,抒发赏景时的喜悦之情。
D三部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仕途不顺时的复杂情感。
(6)【甲】词上阕“
(7)【丙】文中写作者“放杖而笑”,请结合全文内容与注释,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笑”的原因。
①
②发布:2025/1/1 2:30:3组卷:37引用:1难度:0.2 -
2.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③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弗之怠(懈怠、放松)
B.同舍生皆被绮绣(穿,现写作“披”)
C.腰白玉之环(腰上系着)
D.非天质之卑(卑鄙)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言和而色夷
B.康肃笑而遣之
C.杂然而前陈者
D.面山而居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从借书、从师、衣食等方面讲述了作者年少时求学的艰难经历。
B.作者采用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向学。
C.文中描写作者向“先达”求教的场面,语言夸张,暗讽当时读书人热衷功名。
D.除宋濂之外,古人还有许多勤奋学习的事例,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苦读。
(4)请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5)作者多次将自己与“太学生”进行对比,请任意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17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东坡食汤饼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间③。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⑥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⑦’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箸(zhù):筷子。⑦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甲】诗的作者是
(2)下列每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使至塞上 仁至义尽 B.念无与为乐者 念念有词 C.相与步于中庭 门庭若市 D.盖竹柏影也 欲盖弥彰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4)对【乙】【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乙】文中“亦”和“相与”点出苏、张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乙】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乙】【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5)一切景语皆情语。【甲】诗颈联运用白描手法,不仅准确地描绘了
(6)【乙】【丙】两文通过人物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发布:2025/1/1 14:0:4组卷:46引用:2难度:0.4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