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孔子说:“行己有耻。”朱燕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材料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的“格”指什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格”不能出,需要遵守?(至少写出两个)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名言,要求我们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应该怎样去做?
(3)“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这里的底线指什么?
【考点】行己有耻.
【答案】(1)“格”是指规则、规范等。应遵守道德、法律、纪律、学生守则或具体的行为规范等。
(2)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身行为。
(3)道德底线、法律底线。
(2)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身行为。
(3)道德底线、法律底线。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9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