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不同比例的蚯蚓粪与化肥混合制成的蚯蚓粪替代肥在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成效显著。某科研小组探究不同比例蚯蚓粪替代肥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亚硝酸盐含量越低,白菜品质越好)。实验过程如下:
①选择品种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75株小白菜幼苗,每5株定植在一个育苗盆内,株间距相同。
②配制比例为0%、30%、50%、70%、100%的蚯蚓粪替代肥,分别施入育苗盆内,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盆。
③种植39天后收获,检测每株小白菜的重量,折算成每亩产量;测定小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1)步骤①中,划线部分操作的目的是 控制单一变量控制单一变量。
(2)实验中,比例为 00%的蚯蚓粪替代肥起对照作用。
(3)步骤②中“?”应填 33。
(4)分析图甲可知,随着蚯蚓粪替代肥比例增加,小白菜的产量呈现 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5)综合两个实验可知,在种植小白菜时应施加比例为 5050%的蚯蚓粪替代肥,理由是 蚯蚓粪里亚硝酸盐含量低,有利于小白菜生长蚯蚓粪里亚硝酸盐含量低,有利于小白菜生长。
(6)蚯蚓粪作为一种绿色生物有机肥,与传统化肥相比,其优势 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环境污染。
【考点】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答案】控制单一变量;0;3;先增加后减少;50;蚯蚓粪里亚硝酸盐含量低,有利于小白菜生长;减少环境污染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5引用:2难度:0.6
相似题
-
1.请仔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有关的问题。
在上学路上,小刚和小明无意中谈到蚯蚓,并就其是否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他们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自同一地区的泥土,平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保持干燥,另一份保持湿润,分别装入甲、乙玻璃槽,并在两个玻璃槽内放入等量的腐烂的蔬菜叶等腐殖质;
②取20条大小及健康状况类似的蚯蚓,平分为两组,分别放入甲玻璃槽和乙玻璃槽中;
③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小刚和小明的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可能是哪个槽中的蚯蚓生活状态不好甚至死亡?
(2)此实验中影响蚯蚓生活的是哪种非生物因素?
(3)根据预测结果推测蚯蚓靠什么呼吸?发布:2025/1/1 8:0:2组卷:0引用:1难度:0.5 -
2.蚯蚓是土壤中穴居的动物,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下面是用蚯蚓做的几个实验:
实验一:某品牌洗手液号称完全不影响环境,王晓同学想证实该广告的真实性,他进行了下列的实验:
实验准备: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蚯蚓40条、喷雾器2个、清水、1%洗手液溶液、将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均匀铺撒在大纸盒中,沿中线均分为甲、乙两个区域
实验步骤:
①在甲、乙两个区域各放20条蚯蚓。
②每天在甲区域喷10毫升1%洗手液,在乙区域
③两周后,翻开土壤,统计甲、乙两个区域的蚯蚓数量分别是2条,38条。
(1)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假如其他同学也照此方案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如何处理这些数据?
实验二:图1是王晓同学设计的探究蚯蚓习性的实验装置图,你认为他想探究的问题是
A.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B.湿度对蚯蚓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C.蚯蚓对环境有怎样的影响
D.蚯蚓对光线有怎样的反应
实验一和实验二中,要注意控制土壤的湿度,不能使土壤过于潮湿,这是因为
实验三:图2是“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装置内由下至上依次放有湿土、细沙、湿土和若干条活蚯蚓),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上面盖盖板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还要留出一定缝隙?
(3)五、六天后沙与土的界限是否明显?
(4)此实验说明
(5)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环保专家建议采用蚯蚓来消除生活垃圾。采用蚯蚓等生物来处理生活垃圾的优点有发布:2024/11/14 8:0:1组卷:6引用:1难度:0.2 -
3.通过阅读课文,李辉同学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枯叶等有机物作为食物.读后,李辉同学对蚯蚓的生活环境发生兴趣:蚯蚓到底是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还是干燥的环境中?为此,李辉同学进行了如下一番研究,并邀你一起来参与.
(1)作出假设:你认为李辉同学作出的假设应是:蚯蚓喜欢生活在
(2)选择变量:根据李辉同学的假设,你认为他应选择
(3)下面是李辉同学设计的几个实验方案,其中你认为最佳的是
A.在解剖盘的一端放一张干纸巾,另一端放一张湿纸巾.然后在中央放5条蚯蚓,30分钟后观察
B.在解剖盘中铺上一层土壤,其中一半是松软、潮湿的土壤,另一半是松软、干燥的土壤.然后在中央放5条蚯蚓,30分钟后观察
C.在解剖盘中铺上一层土壤,其中一半是松软、潮湿的土壤,另一半是松软、干燥的土壤.然后在中央放1条蚯蚓,2分钟后观察
(4)为减少实验误差,上述方案需经发布:2024/11/14 8:0:1组卷:6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