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历史上曾是一处绿洲,由于大肆砍伐,绿洲逐渐变成了树木稀少、土壤沙化的荒芜之地。1962年,国家批准在塞罕坝建立机械化林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林地面积108.6万亩的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成为了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1)从绿洲退化为荒芜之地,生物群落发生了演替,判断理由是 从绿洲退化为荒芜之地,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发生了变化从绿洲退化为荒芜之地,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发生了变化。重建人工林生态系统后,野生动植物也随之增多,原因是 大量的林木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大量的林木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
(2)塞罕坝地区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以上,年均气温-1.4℃。若你是林场建设者,人工造林时在树种选择方面应注意 选择当地原有物种;选择耐寒性强的物种选择当地原有物种;选择耐寒性强的物种。恢复被破坏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是植被恢复,这是因为植物是生产者,其作用是 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
(3)森林天然更新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一直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林分密度的华北落叶松幼苗年龄和株数进行调查后,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对华北落叶松数量进行调查,常采用 样方样方法。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幼苗年龄和株数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林分密度较小时,林下光照更充分,充足的光照可促进幼苗生长林分密度较小时,林下光照更充分,充足的光照可促进幼苗生长。据图可知,林分密度为 450450株/hm2的区域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前景最理想。
(4)塞罕坝林场提出了“以育为主,育护改造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理念,兼顾社会、经济、自然三方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整体性整体性原理。
【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
【答案】从绿洲退化为荒芜之地,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林木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条件;选择当地原有物种;选择耐寒性强的物种;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样方;林分密度较小时,林下光照更充分,充足的光照可促进幼苗生长;450;整体性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26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