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u为烛焰至透镜的距离,v为光屏上的像最清晰时光屏至透镜的距离。实验时保持透镜在45cm刻度处位置不变。
(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主光轴主光轴上。
(2)小华调整u,测量每次成最清晰的像时相对应的v,部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u/cm | 60 | 30 | 20 | 15 | 13 | … |
v/cm | 12 | 15 | 20 | 30 | 45 | … |
放大
放大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若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零刻度处,则光屏移到 58
58
cm刻度处能得到烛焰的清晰的像。(3)设想光具座足够长,u足够大,则v的值接近
10
10
cm。(4)实验中,小华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她只是将凸透镜适当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她的调整措施是
B
B
。A.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B.适当扭转凸透镜
C.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D.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成像原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答案】主光轴;放大;58;10;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02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甲所示位置时,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实验前,应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 。
(2)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明让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乙所示,可确定出焦距f=cm。
(3)图甲中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选填“虚”或“实”)像。
(4)当蜡烛在30cm处时,光屏应在 cm处才能得到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选填“正立”、“倒立”)的实像。
(5)若图甲中将烛焰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可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 (选填“大”或“小”)些。
(6)图甲中保持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左移,应在透镜和蜡烛之间加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7)凸透镜成虚像时,像与物在 (选填“同”或“异”)侧,且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
(8)若图甲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移动到 cm刻度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发布:2024/10/12 18:0:1组卷:599引用:1难度:0.5 -
2.小林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
(3)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若仍使烛焰的像位于光屏中央,蜡烛和凸透镜不动,则光屏应 (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0,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两倍焦距2f L0(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用L0,L表示)发布:2024/9/19 16:0:9组卷:157引用:4难度:0.5 -
3.小亮的爷爷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报纸,放大镜是用凸透镜制成。
(1)如图甲所示,小亮透过放大镜观察周围,发现钟表竟然呈现了 的样子;随着他远离钟表,如图乙所示,又观察到钟表倒立、缩小的样子。由此,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分组探究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 有何关系?
(2)他们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呈现在 。
(3)表一和表二是两个小组的实验记录表,由表一中的实验信息可初步得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使该结论更严谨,要尽可能多的采集表二中的 (选填序号)分析。
表一:实验序号 凸透镜焦距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1 f=10cm 倒立、缩小的实像 40 13 2 倒立、缩小的实像 30 15 3 倒立、等大的实像 20 20 实验序号 凸透镜焦距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4 f=10cm 倒立、缩小的实像 22 18 5 倒立、等大的实像 20 20 6 倒立、放大的实像 16 26
发布:2024/10/4 20:0:1组卷:206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