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化在心里的春天
顾晓蕊
      春日的一个清晨,我坐到桌前写作。提笔写了一会儿,我起身开窗,见窗外绿意流淌,有浅绿、翠绿和墨绿,风挟着花草和泥土的香气,使人有点陶醉。我被一种情绪鼓动着,只想走进这绿中,出了门,前往河堤上。
      河堤离家有几里路,我搭上一辆公交车,恰好经过医院和河堤公园。车上人多,我手握扶杆站着,车向前驰去。闲来无事,我打量着车内,目光不禁落在一张俊秀的脸上。
      那是位20多岁的年轻女子,弯月般的淡眉下,有双梦一样迷离的眼眸,墨色长发随意地披在肩上。她很美但很冷,脸上像是凝了层薄冰,却又让人觉得有些忧伤。
      忽地一阵清悦的铃声响起,她从随身挎包里掏出手机接听电话。少顷,放下电话,只见她神色突变,双眉紧蹙,眼中滚下两颗大大的明珠泪。
      她用力眨了眨眼,好似想把泪挤回去,泪却越淌越多,止也止不住。
      我不好意思一直盯着她看,因而将目光转开,望向车窗外。车窗外,春光明媚。这一切与那张爬满忧愁的年轻的脸,显得极不协调。
      稍过片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又把目光转了回去。
      坐在女子身边的大妈下车了,座位上换成一位中年男人。他穿着件雪白衬衣,头发梳得发亮,看上去是位成熟干练的男士。他留意到女子神情有异,朝她连瞥几眼。
      悲伤有一种说不清的魔力,仿佛把女子身上的力气都给卸掉了。她无声地流着眼泪,整个人瘫软了,顺着座位慢慢下滑,快要摔到地上去。男人猛地伸出手来,拽紧女子的胳膊,往上提去,把她拉回座位上。
      女子从梦一样的恍惚中苏醒过来,坐直身子,泪仍在流,却渐渐慢了下来。
      男人的手没有立刻收回,而是顺着纤白的手臂滑下,紧握住她的手。女子微微一颤,斜眼看了他一眼,男人很淡地一笑,两人都没言语。车开过一站又一站,两只手就这么握着。
      两位陌生的男女,有些“暧昧”的握手,我猜想着种种可能的结局:一位春风得意的中年男士,一位失意落寞的美貌女子,他们会互留电话,继续联系吗?他们之间会上演烂俗而感人的爱情故事吗?我为这一发现而莫名地紧张、兴奋,甚至有些小得意。
      车行走几站后,女子站起来准备下车,男子跟着站起,垂手立于一旁。我以为他们会交流几句,或干脆一起下车。女子望着中年男人,嘴微颤几下,最终什么都没有说。她转身朝车门走去,抬脚下了车。
      她下车的那站,是一家医院,离开时女子仍面带戚色,脚步却透着沉静与坚定,仿佛已经做好了准备。
      又过了几站,我也下车了,沿着河堤向东走,悠闲地散起步来。
      河水清亮,两岸草色青青,花开灼灼,这四月的小城,可谓是处处逢春。我走着,看着,陶醉着。
      偶一扭头,我看到了他——公交车上的那个中年男人。他半蹲下身子,手指向一片桃林,跟一位五六岁的女孩说着什么。女孩有些气恼地嘟嘴,跺脚,男人仍在笑着说,很有耐心的模样。
      从他们身边走过时,我听见女孩含糊而费力地说:“桃……花。”
      我忽地意识到,女孩是位听障儿童,男人是在教她说话。女孩每说一个字,男人就激动得使劲点头,高兴地握着女孩的手,眼中充满了柔情。我心下一凛,那目光是如此熟悉,水一样温柔、清朗。
      想起公交车上的推想,我这才恍然明白。萍水相逢间,一次简单的握手,对女孩来说,是一份莫大的心理安慰和鼓励;对男人来说,是一份朴素的善意。春天,已然化入他眼里,化进他心里。一个心里装着春天的人,那微笑能融化世间的寒冰。
      阵阵微风拂过,花瓣洒落一身一肩。只见男人牵着妻子和女儿的手,沿着芬芳的小径向前走去,走向春的深处。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D
BD

A.开篇写春日景象使“我”被鼓动,想走进绿中,为后面写“我”感受到如春天般的美好人性进行了铺垫。
B.小说细致描写女子的又美又冷和从无声流泪到沉静坚定的过程,是为了表现她强大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
C.文中画线句“我为这一发现而莫名地紧张、兴奋,甚至有些小得意”生动地表现了“我”的自以为是。
D.作者主要从动作、对话和心理活动等方面刻画中年男人,手法细致,形象丰满。
E.小说以“我”在春日的所见所感结构全篇,情节发展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故事看似简单,却感人至深。
(2)小说写“我”对于车上男女有些“暧昧”的握手的种种猜想,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我心下一凛,那目光是如此熟悉,水一样温柔、清朗”。
(4)联系小说内容,分析文中的中年男人形象。
(5)标题“化在心里的春天”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简要回答。

【答案】B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11 8:0:9组卷:3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因对阅读小说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在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遇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个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姐没去”,“晚饭,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组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

    发布:2025/1/3 8:30:2组卷:10引用:1难度:0.4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王夫人因说:“……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③是
     

    A.侧面描写,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B.肖像描写,用的是赞赏的笔调,突出宝玉的美貌多情。
    C.模拟封建卫道士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叛逆性格,这是宝玉的本质特点,用的是寓褒于贬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追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佛来思节夫人停住了脚步:“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佛莱思节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唉。_______,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1)在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A.可怜的马蒂尔德
    B.可怜的我的马蒂尔德
    C.我可怜的马蒂尔德
    D.多么可怜的马蒂尔德
    (2)这段文字出自法国著名作家 
     
    写的小说《项链》。
    A.都德
    B.莫泊桑
    C.雨果
    D.巴尔扎克
    (3)小说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那个挂项链是假的,在整个故事情节中是
     

    A.高潮
    B.发展
    C.开端
    D.尾声

    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