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
材料一:2021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福建省主场活动在泉州举行。近年来,福建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圆满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力争走出一条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的道路。
(1)2021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请你说说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请你为我省走生态“高颜值”的道路,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福建省发改委印发实施《福建省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广泛宣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及时梳理总结具有开创性、突破性、有特色、有影响的创建举措,加强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到2022年,我省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方式走在全国前列。
(3)你将以怎样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福建省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计划》?(写出两个行动)

【答案】(1)①这是由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决定的。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③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④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2)①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③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⑤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⑥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⑦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⑨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⑩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3)①将垃圾分类处理。②拒绝使用塑料袋,自备环保购物袋。③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等一次性用品,用手帕代替纸巾。④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循环使用生活用水,自觉“光盘”。⑤有计划地购物,适度消费,不盲目追求奢侈。⑥出门少开私家车,绿色出行,多步行、骑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0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游桂林,陶醉于美丽的漓江水;登泰山,折服于其“一览众山小”;去新疆,惊叹于天山的雪莲;走内蒙,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感触颇深。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大自然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带给我们欢乐
    ②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启示
    ③美丽的自然风光会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④大自然离不开人类

    发布:2024/12/28 2:0:1组卷:8引用:2难度:0.7
  • 2.为应对气候变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实现碳中和将有利于(  )

    发布:2024/12/28 3:30:1组卷:39引用:5难度:0.7
  • 3.【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建美好家园】
    材料一: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2日下午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材料二: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编制和政策法规制定过程之中。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走私活动,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高压态势……
    (1)结合材料一分析,国家为什么倡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2)材料二中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治化措施对于全面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有何启示?

    发布:2024/12/28 3:0:1组卷:23引用:3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