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现实,“胸中之竹”是理想,“手中之竹”则是实践,从愿望和理论上讲,“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二者应当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使“胸中之竹”变成理想的“笔下之竹”。为此,他有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点】材料作文.
【答案】画到生时是熟时 古代专事画竹者不乏其人。清代画家郑板桥把竹子画得清新隽秀、独具一格,因此广为人知。历经40载春秋,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在熟谙各类竹子的外表形态、独特风姿之后,不惜“冗繁削尽留清瘦”,逐步达到了画筋、画骨、画精神的境界。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他将画竹的真谛总结为“画到生时是熟时”。
“画到熟时”不难理解。经过艰苦磨炼,取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进步,画技就能日臻纯熟。何谓“生”呢?生者,新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在熟的基础上再度探索、更上层楼。又会觉得有一些东西还未认识到位,还是生的。画竹如此,对于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知识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由生到熟,变熟为生,再化生为熟,就不难在生与熟的演进中,实现认知的螺旋上升。
俗话说“熟能生巧”,但满足于熟、止步于熟,却未必能生出巧来。明朝张溥,每读书必亲自抄写,抄完诵熟就烧掉,然后再抄再读,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因此留下“七录七焚”的佳话。有的人慕其声名、学其方法,却只见其熟、不见其巧,结果收效甚微。其实,如果只在旧的认识水平上原地踏步、徘徊往复,不潜心去分析新矛盾、探寻新路径,势必会感到无新可创,无巧可生。也许正因为这个缘由,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观察到X射线却视而不见,与伟大成就擦肩而过;日本科学家古在由直遇见了青霉素却疏于研究,与历史性功勋失之交臂。
有人感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或许,这只是缘于感觉钝化、视线虚化、内心沙化,想象、灵感、激情便随之渐渐枯萎。如此一来,“熟视无睹”便在意料之中了。而自觉将对象陌生化,往往是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开始。让模糊的眼眸重新清亮、让麻木的触觉再度敏感,重新审视那些本已熟悉的事物,也许,新的风景就会呈现于不经意之间。
韩愈和贾岛关于“推敲”的轶事,早已成为文坛典故,似乎再没什么特别的文章可做。美学家朱光潜经过再“推敲”,却提出了新见解:断定该用“推”或“敲”的前提,首先要弄清庙里有几个和尚;倘若只有孤僧步月归寺,这门当然是他自己掩的了,若敲,反倒显得做作。事实上,发扬领异标新的创造精神,大胆设问,勇于质疑,善于从熟悉的事物中理出生疏的因素,有助于揭示新的规律,开掘新的工作面。
“画到生时是熟时”,其实可以推而广之。现实中,积分制不是新事物,但有些地区用积分制推动公共服务同城共享,令人眼前一亮;“悬崖村”脱贫难,有的地方反弹琵琶,开农家乐吸引游客,打造扶贫飞索……类似的微创新,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务实管用的方案。这也启示人们: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创新的空间,而是缺少创新的耐心与智慧。
摒弃浮躁态度,葆有好奇之心,点燃创新热情,再熟悉的路途也会有不一样的风光。
“画到熟时”不难理解。经过艰苦磨炼,取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进步,画技就能日臻纯熟。何谓“生”呢?生者,新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在熟的基础上再度探索、更上层楼。又会觉得有一些东西还未认识到位,还是生的。画竹如此,对于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知识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由生到熟,变熟为生,再化生为熟,就不难在生与熟的演进中,实现认知的螺旋上升。
俗话说“熟能生巧”,但满足于熟、止步于熟,却未必能生出巧来。明朝张溥,每读书必亲自抄写,抄完诵熟就烧掉,然后再抄再读,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因此留下“七录七焚”的佳话。有的人慕其声名、学其方法,却只见其熟、不见其巧,结果收效甚微。其实,如果只在旧的认识水平上原地踏步、徘徊往复,不潜心去分析新矛盾、探寻新路径,势必会感到无新可创,无巧可生。也许正因为这个缘由,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观察到X射线却视而不见,与伟大成就擦肩而过;日本科学家古在由直遇见了青霉素却疏于研究,与历史性功勋失之交臂。
有人感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或许,这只是缘于感觉钝化、视线虚化、内心沙化,想象、灵感、激情便随之渐渐枯萎。如此一来,“熟视无睹”便在意料之中了。而自觉将对象陌生化,往往是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开始。让模糊的眼眸重新清亮、让麻木的触觉再度敏感,重新审视那些本已熟悉的事物,也许,新的风景就会呈现于不经意之间。
韩愈和贾岛关于“推敲”的轶事,早已成为文坛典故,似乎再没什么特别的文章可做。美学家朱光潜经过再“推敲”,却提出了新见解:断定该用“推”或“敲”的前提,首先要弄清庙里有几个和尚;倘若只有孤僧步月归寺,这门当然是他自己掩的了,若敲,反倒显得做作。事实上,发扬领异标新的创造精神,大胆设问,勇于质疑,善于从熟悉的事物中理出生疏的因素,有助于揭示新的规律,开掘新的工作面。
“画到生时是熟时”,其实可以推而广之。现实中,积分制不是新事物,但有些地区用积分制推动公共服务同城共享,令人眼前一亮;“悬崖村”脱贫难,有的地方反弹琵琶,开农家乐吸引游客,打造扶贫飞索……类似的微创新,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务实管用的方案。这也启示人们: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创新的空间,而是缺少创新的耐心与智慧。
摒弃浮躁态度,葆有好奇之心,点燃创新热情,再熟悉的路途也会有不一样的风光。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8引用:6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发布:2025/1/1 4:30:2组卷:41引用:10难度:0.1 -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新”是“薪”的本字,本义是指用斧子砍伐木材。(《说文解字》:“取木也。”)
后借用为“新旧”的“新”,可表示“刚出现的”“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使变成新的”等意思。
材料二:
放眼2022,壬寅要赢,不负青春。……大局新开展新颜……花开潮起,春风十里,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
——《湖北新闻》2022新年献词 于你,于我,于家,于国,新的百年征程已经开始,星光将再次照亮赶路人的去途。2022年,继续出发,你准备好了吗?
——中访网2022年新年献词 2022年的序幕刚刚拉开,站在新年的门前,学校拟进行以“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对新的一年的思考和展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5/1/1 4:30:2组卷:15引用:4难度:0.7 -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年人一旦确立了奋斗目标,须执着、专一,不可半途而废,如此,方能终成大业;也有人认为,青年人确立了奋斗目标,也不必做蚕自缚,可因时更换,顺势调整,这样才能不负此生。
对于以上意见,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见解与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5/1/1 4:30:2组卷:9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