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小明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图中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实像实像(填“实像”或“虚像”);其成像的原理是 光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DD;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将蜡烛燃烧变短,则它在薄膜上的像将向 上上方向移动;要想使像更亮些,半透明薄膜应 靠近靠近(填“靠近”或“远离”)小孔.
(4)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茂密的树林下,你会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而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
圆形光斑,这是 太阳太阳(选填“太阳”、“树叶的缝隙”或“树叶”)的 像像(选填“像”或“影
子”).仔细观察光斑,发现这些圆形光斑大小不一,这些圆形光斑的大小主要与 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选填“树叶间小孔的大小”、“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或“太阳到树叶间小孔的距离”)有关.
【考点】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
【答案】实像;光沿直线传播;D;上;靠近;太阳;像;树叶间小孔到地面的距离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82引用:5难度:0.5
相似题
-
1.为探究“小孔成像”实验,同学们将两个长度均为50cm,直径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图所示的仪器(N筒左侧有一小孔,M筒右侧有一个光屏。M筒的直径稍大,可以在N筒上并左右移动)。实验中把点燃的蜡烛放在N筒左侧某位置,在M筒右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烛焰的像,改变烛焰的位置和内外筒的距离,像的大小也随之变化。根据现象进行如下分析:
(1)实验在较 (填“亮”或“暗”)的环境中完成,现象更明显;为更好的观察成像特点,光屏应选择 (填“不透明”、“透明”或“半透明”)。
(2)某同学通过观察得出烛焰通过小孔成实像,他的依据是 。
(3)若直筒M、N位置不动,让烛焰远离N筒,像距 ,像变小(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为探究“小孔成像时,像的形状跟小孔形状是否有关”,同学用同一个蜡烛,放在距离小孔相同的位置,保持光屏到小孔距离不变,改变3次 ,观察光屏上烛焰的像没有变化,由此可以得出:。发布:2025/10/2 20:0:5组卷:34引用:3难度:0.5 -
2.在探究小孔成像实验中,小明在易拉罐底部中央开一个小圆孔,并将其顶部剪去,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将点燃的蜡烛按图1所示的位置放置在小孔的前方。
(1)为让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在 (明亮/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实验中,小明利用此装置可以看到烛焰在半透明薄膜上成的是 (倒/正)立的 (实/虚)像。
(3)实验中蜡烛燃烧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火焰的像向 (上/下)方移动;将蜡烛靠近小孔,蜡烛的像将 (变大/变小/不变)。
(4)勤于思考的小明又将图1中小圆孔改成了小方孔,再观察烛焰的像,则半透明膜上所成的烛焰的像的形状 (会/不会)改变。
(5)如图2所示,小明在室外太阳下进一步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他设计了三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合乎要求的是 。发布:2025/10/2 20:0:5组卷:74引用:1难度:0.7 -
3.小乐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实验中,把手电筒正对黑板擦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
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cm 20 30 40 50 60 70 黑板擦影子高度H/cm 20 17 14.5 13.5 13 12.6
(2)为了进一步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根据数据绘制了影子高度H随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2可知,当手电筒到黑板擦的距离L=45cm时,影子的高度H大致是 cm。
(3)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较远时,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发现,影子变小得 (选填“快”或“慢”);当手电筒距离黑板擦足够远时,影子大小将 (减小/不变/增大)。发布:2025/10/2 20:0:5组卷:94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