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之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后大,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自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选自《二翁登泰山》)(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nǎng,以往、过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

A.吾与汝毕力平 险:险峻
B.寒暑 易:改变
C.吾远游冀、雍 向:先前,从前
D.山余亦未登 是:这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D

例句:虽我之死
A.乙翁欲扶之
B.其反激之力
C.辍耕之垄上
D.王之蔽甚矣
(3)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C

A.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B.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C.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D.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下列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D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七八岁,蹦跳地前往帮助他们。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你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C.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D.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到了泰山的南面。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D

A.甲文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的情节既表明了愚公移山的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又与后文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B.甲文中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人搬走了两座大山。这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C.乙文中的乙翁用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服了甲翁一起去登泰山。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甲文中“方七百里,高万仞”写出了两座山的宽广和高峻,乙文中的“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则写出了路途的遥远。
(6)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案】A;D;C;D;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31引用:3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回答各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技之长,岂汝先父之志邪?”遂杖之。
    (选自《碎金鱼》,有改动)【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陈康肃公 善:擅长
    B.康肃忿然 忿然:气愤的样子
    C.以钱其口 覆:盖
    D.吾不亦精乎 射:射箭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守荆南回/鲁肃过寻阳
    B.杖之/反溯流逆上矣
    C.汝先父之志邪/孤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汝父教汝忠孝辅国家/公亦此自矜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B.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译文:(陈尧咨)常常在自家园子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
    C.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D.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译文:于是(卖油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
    B.文章善用修辞,作者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卖油翁自钱孔酌油而钱不湿的情形,突出其高超精湛的技艺。
    C.从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
    D.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5)请根据甲、乙两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乙文中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②结合上面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写出三点)。

    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25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注释】①子禽:春秋时人,姓陈名亢,字子禽。②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③蛙黾(měng):青蛙。黾,蛙的一种。④擗(pǐ):同“敝”,困,疲劳。⑤夜:在黑夜结束的时候。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宋丁氏   
     

    其家穿井 
     

    ③多言有乎 
     

    夜而鸣  
     

    (2)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B.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D.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4)甲、乙两篇寓言都从说话者的角度告诉我们说话应注意的问题,请分别概述。

    发布:2024/12/27 2:0:1组卷:18引用:4难度:0.5
  • 3.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面山而居。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上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翼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九十 且:将近
    B.山北之塞 惩:受惩罚
    C.杂然相 许:赞同
    D.寒暑 易:更替
    (2)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甚矣,汝之不惠
    D.无陇断焉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B.愚公对移山的坚定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C.文末叙述“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被移走,采用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宣扬了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
    D.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

    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84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