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神经冲动产生、传导和突触传递原理的常用方法。根据以下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1)当图1中的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
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
移动并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
;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兴奋型递质,突触后膜上将依次产生的电位变化是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导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2)研究表明,在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微电极N上也会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几乎相等的微小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结合突触的结构和突触传递的过程,分析导致该电位变化产生的原因:
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少量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
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少量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

(3)在某些突触中,突触小体产生动作电位后,微电极N上记录到电位负值增大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如图3所示。已知K+和Cl通道都参与了IPSP的形成,IPSP产生的原理是
K+通道开放导致K+外流,Cl通道开放导致Cl内流
K+通道开放导致K+外流,Cl通道开放导致Cl内流

(4)已知从刺激开始到动作电位产生有一短暂的延迟,且与刺激强度有关。为了规避该延迟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可利用微电极记录技术设计实验,精确测量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度。请写出简要实验思路。(实验仪器:微电极记录设备、刺激器、计时器、刻度尺等。)。

【答案】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少量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K+通道开放导致K+外流,Cl通道开放导致Cl内流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8引用:1难度:0.4
相似题
  • 1.神经递质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息息相关。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5:0:5组卷:3引用:2难度:0.7
  • 2.在人的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的“沉默突触”沉默之谜。请你推测“沉默突触”不能传递信息的原因是(  )
    ①突触小体内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糖蛋白
    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发布:2024/12/31 3:0:2组卷:48引用:13难度:0.9
  • 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5:0:5组卷:6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