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将水稻与高粱进行远缘杂交,选育出高产稳产的“高粱稻”。有效解决了水稻只能在南方和最好的耕地种植的弊端,而且秸秆又是最好的生物能源材料。
(1)将水稻和高粱的花粉混合,授给 人工去雄人工去雄的水稻,收获的F1种子种植后选择其中表型优良且与母本差异明显的个体连续 自交自交,从中选育出某后代品系——高粱稻RS125。该品系呈现的杆特高(2米)特粗(1厘米)、喜光耐旱等 表现型表现型明显与高粱相似。连续三年收获的RS125均呈现同样特征,排除了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2)为判断RS125发生变异的原因,取RS125的 根尖根尖,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显微摄影后与 水稻和高粱的染色体组型水稻和高粱的染色体组型对比,发现RS125并不携带高粱的染色体。
(3)据上述信息,有研究者提出“RS125的形成是来自高粱花粉DNA断裂后部分片段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的结果”的假设。为验证假设,研究者提取了水稻(R)、高粱(S)和高粱稻(RS)的根、叶研磨成匀浆,收集其中的蛋白质进行电泳,结果如图。
①图示实验结果 支持支持(支持/不支持)上述假设,判断的依据是 因为RS和S都有条带Ⅲ,R没有,表明RS产生了高粱特有的蛋白质,所以可以说明RS的基因组中存在来自高粱的基因因为RS和S都有条带Ⅲ,R没有,表明RS产生了高粱特有的蛋白质,所以可以说明RS的基因组中存在来自高粱的基因。
②三组实验结果都有条带Ⅰ和Ⅱ,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水稻和高粱有共同的祖先水稻和高粱有共同的祖先。
③若想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直接验证上述假设,请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思路1:提取R、S、RS的DNA酶切后电泳,用带标记的高粱特有基因做探针,对R、S、RS进行DNA分子杂交检测,比较杂交带数量与位置。
思路2:提取R、S、RS的核酸,用高粱特有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R、S、RS进行PCR,电泳后比较电泳条带的数量与位置。只有RS和S会出现杂交带,R不出现杂交代思路1:提取R、S、RS的DNA酶切后电泳,用带标记的高粱特有基因做探针,对R、S、RS进行DNA分子杂交检测,比较杂交带数量与位置。
思路2:提取R、S、RS的核酸,用高粱特有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R、S、RS进行PCR,电泳后比较电泳条带的数量与位置。只有RS和S会出现杂交带,R不出现杂交代。
(4)为扩大RS125的种植范围,请提出一个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探究在原本不适宜栽种水稻的地区或北方种植RS125,是否能保证和南方相同的产量?探究在原本不适宜栽种水稻的地区或北方种植RS125,是否能保证和南方相同的产量?。
思路2:提取R、S、RS的核酸,用高粱特有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R、S、RS进行PCR,电泳后比较电泳条带的数量与位置。只有RS和S会出现杂交带,R不出现杂交代
思路2:提取R、S、RS的核酸,用高粱特有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R、S、RS进行PCR,电泳后比较电泳条带的数量与位置。只有RS和S会出现杂交带,R不出现杂交代
【考点】生物变异的类型综合.
【答案】人工去雄;自交;表现型;环境因素;根尖;水稻和高粱的染色体组型;支持;因为RS和S都有条带Ⅲ,R没有,表明RS产生了高粱特有的蛋白质,所以可以说明RS的基因组中存在来自高粱的基因;水稻和高粱有共同的祖先;思路1:提取R、S、RS的DNA酶切后电泳,用带标记的高粱特有基因做探针,对R、S、RS进行DNA分子杂交检测,比较杂交带数量与位置。
思路2:提取R、S、RS的核酸,用高粱特有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R、S、RS进行PCR,电泳后比较电泳条带的数量与位置。只有RS和S会出现杂交带,R不出现杂交代;探究在原本不适宜栽种水稻的地区或北方种植RS125,是否能保证和南方相同的产量?
思路2:提取R、S、RS的核酸,用高粱特有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R、S、RS进行PCR,电泳后比较电泳条带的数量与位置。只有RS和S会出现杂交带,R不出现杂交代;探究在原本不适宜栽种水稻的地区或北方种植RS125,是否能保证和南方相同的产量?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1引用:1难度:0.6
相似题
-
1.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产生新基因的是( )
发布:2024/12/31 2:30:2组卷:80引用:18难度:0.9 -
2.通常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高于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中青蒿素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42引用:4难度:0.7 -
3.番茄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高秆抗病番茄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0 21:30:1组卷:50引用:4难度:0.7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