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55周年之际《光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
记者:中国航天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火探月、北斗导航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靠的是什么?
戚发轫:中国航天起步于1956年。当年,中国航天一无所有。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并逐步向航天强国迈进。中国航天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航天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从打“两弹”攻坚战,到打卫星“歼灭战”,再到确定依靠飞船而不是航天飞机发展载人航天,党的决策为中国航天指引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其次,靠全国人民的支持。比如,我们的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失败,民营企业、广大民众积极捐款。再如,我陪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到香港和澳门访问,当地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扶老携幼来看航天英雄……无论我们成功还是失败,人民都全力支持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他们是我们航天事业的坚实后盾。
最后,我们锻炼了一支用先进思想文化武装、受伟大精神鼓舞的航天队伍。中国航天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并实践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精神,以及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各种航天精神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特征,体现出一脉相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部分,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
记者:现在,我国的科研条件已经得到改善,工业水平已经大幅度提升,航天传统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航天新征程中是否仍将发挥引领作用?
戚发轫:在创业和攻坚时代,我们一穷二白,外国又封锁技术和产品,当时的“自力更生”是被逼出来的。如今,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有些领域的技术和产品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更不可能得到国外的帮助了。还是那句话:“要发展,要强大,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现在的条件这么好,还要不要艰苦奋斗?还要不要吃苦?去年,为了保证空间站建设任务按计划完成,很多航天人以岗为家,夜以继日地搞攻关。我认为,任何时候都要吃苦,只是不同时期吃的苦不一样。现在要吃什么苦?就是要排除来自外部的诱惑和干扰,全力以赴地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记者:关于航天人才的培养,有哪些感受同大家分享?
戚发轫:事业是靠人干出来的,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因此,除了做好航天精神的代际传承,我们还要继承、发扬老一代航天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当年“东风二号”首飞失败时,我万分沮丧,感到无地自容。在场的一位领导鼓励大家:“失败是成功之母总结经验再干!”这句话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也激励着我们后来迈向成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多为年轻人创造独立思考、积极干事的机会,在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同时,允许他们试错、犯错,出错后帮助他们发现不足、总结经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进步、成熟。
记者:未来,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事业将重点关注哪些领域的发展?
戚发轫: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正向着航天强国迈进。未来,我们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三个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目前,我国上述三个领域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地方。比如,在以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建造技术为代表的空间技术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进步,有些技术甚至是世界领先的,但在以深空探测为重要内容的空间科学领域,我们存在短板。欧洲虽然没有发展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但通过跨国航天合作,已经在深空探测领域积累了先发优势,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再如,中国目前在轨运行卫星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在卫星应用方面尚未大是充分探索,没有产生大规模的产业效益。我们在空间应用领域面临巨大挑战,加强空间应用不能只靠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支持,还需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摘编自《传承航天精神,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光明日报》2023年2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D
A.记者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55周年之际专访戚发轫,记者精心设计问题,与戚发轫聊到了中国航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B.戚发轫举民营企业、广大民众捐款和香港、澳门民众争相来看杨利伟的例子,说明中国航天取得成就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
C.在中国航天的创业和攻坚时代,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吃了很多苦;在当下和将来,中国航天人仍需自力更生,仍需艰苦奋斗。
D.“东风二号”首飞失败,戚发万分沮丧,在领导的鼓励下,他鼓起勇气再战,他充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使“东风二号”成功发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D
A.在党的领导下,中国航天取得了“两弹”攻坚战等“战役”的胜利,中国航天中途放弃对航天飞机的研发,转向对飞船的研发。
B.现在,中国在航天领域“就更不可能得到国外的帮助”的主要原因是国外认为中国已成为航天大国,中国航天已不需要他国帮助。
C.戚发轫在访谈中提到欧洲通过跨国航天合作,已经在深空探测领域积累了先发优势,意在提醒中国航天人多关注国外的航天成果。
D.中国的空间应用要尽早产生大规模的产业效益,形成对外优势,需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
(3)要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中国航天人就要有所传承,有所突破。请根据材料,说说中国航天人应做好哪些方面的传承工作,要在哪些方面取得新突破。
【答案】D;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8 8:0:10组卷:8引用:5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思维的两种速度
——丹尼尔•卡内曼(访谈)
问题1:根据您所认为的,我们拥有两种获取信息的方式:速度快的模式一和速度慢的模式二,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卡内曼教授:这两个思维模式是互补的。当我们被问到英国的首都在哪里,一个词马上自动从脑中冒了出来,不需要花力气思考,也没有什么企图性,这就是模式一。但如果涉及对世界、欲望以及想法的诠释,最终转化成信念和决策,那么它就是模式二。模式二更复杂,它控制着思维和行动。和模式一不同,它是间接的,不直接连通到记忆里。它是缓慢的,通常紧跟着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思考。模式二的运作需要努力,得让自己成为行为的主导人,“是我在行动,是我在思考……”
问题2:我们能认为模式一简化了现实,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吗?
卡内曼教授:我不知道模式一是不是“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但是它确实简化了现实,只是时不时会造成认知偏误,而模式二也可能出问题。如果我认为有些事情是错的,或者我无法理解相对论,那得归咎于模式二的运作失败。我对模式一的理解是:它是一个情感模式,是一种自动产生的情感,它没有任何目的,是完全主观的,不管在模式二的运作下接受不接受它,都没有关系。模式一除了是情感,它还有更多的属性,它与我们对生活的诠释、认知,以及我们大部分行为紧密相关。模式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还确保着人们的控制力,这也很重要。
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模式二必须凌驾于模式一?
卡内曼教授:当我们在发生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方法时,或者在矛盾的两端进退两难时,或者必须违背逻辑和行为规则,甚至处于惊诧的状态下时,我们的精神就会全神贯注,思维过渡到模式二。但模式一和模式二并不会突然互相转化,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块专门掌管矛盾的区域,让这两个模式之间有一个持续往来的通道。
问题4:大脑中的什么区域牵动这两个模式呢?
卡内曼教授:我想模式二并不隶属于一个特殊的区域管理,尽管它和前额叶有联系。我不想展开这个我知之甚少的话题。
问题5:我们不妨更进一步诠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或者模式二,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
卡内曼教授: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我们会变得冲动很多,把一切脑子里闪过的事物说出来,就像小孩似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醉酒的状态,这就是模式二被弱化之后的效果。因此,社会生活就不会再有互相妥协的和谐了。动物的情感生活很先进,但我觉得它们并没有模式二的约束。相反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二,那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什么都不是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低等配置的电脑。
问题6:艺术灵感或直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卡内曼教授:这是从模式一中冒出来的,但却是由企图所驱动的。因为模式二完全有能力带着意图在记忆里搜索,而即使我们停止搜索,有时也能自主地产生灵感和直觉,就像数学家亨利•庞加菜踏上公共汽车的台阶时,突然想到答案的情况。
问题7:您说模式一一直在解释我们所经历的事情,那我们会不会讨厌偶然事件的发生?
卡内曼教授:确实,人生来讨厌一切不确定的事物。但说实话,我们其实认不清什么是偶然性。因为我们长期处在一个创造历史、解释我们周遭世界的过程之中,这就是模式一的伟大之处。至于模式二,则是让人类更有意识,并采用模式一的成果。
问题8:心理病理学中遇到的挑战是两个模式的不平衡,也就是说当我们运用了过多的模式一或模式二,就会引发一些问题吗?
卡内曼教授:当然,如果我们长期地去自我批判,直到自己失能,那我们就是模式二使用太多,无法控制模式一了。模式一也会有病态的问题产生,比如强迫症。模式一能快速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模式一不仅驱动我们去开车,也决定了我们的口头禅,决定了我们自己看待外界的视野,它是我们高度整合的记忆,也是我们所创造的历史。这一切都不是模式二处于主导地位的结果。
【注】丹尼尔•卡内曼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不属于“模式一”的一项是
A.当有人问及你的姓名时,你直接告诉对方。
B.骑车经过十字路口红灯亮起,你选择停车。
C.商场里播放熟悉的歌曲,自然地跟着哼唱。
D.高考毕业选择专业,你认真考虑反复琢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模式一,模式二需要目的性思考,有更加复杂的思维模式。
B.模式一和模式二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C.模式一偏向于情感,模式二偏向于理性,因而模式二更加重要。
D.艺术的灵感和直觉更多由模式一产生,但有时模式二也会参与。
(3)本文的采访者有何访谈技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发布:2024/8/8 8:0:9组卷:6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红楼梦》答记者问
詹丹 记者:对于书中女性人物的出场,您认为作者几乎都当作重要事件来渲染,并且后来者的陆续上场都是对已有人物不断进行着烘托、分层和个性细化,这个说法能给我们稍微展开说明一下吗?
詹丹: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红楼梦》主要是揭示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是为闺阁女子作传的。这也是作者一开始告诉我们的“当日所有之女子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而小说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又对主人公贾宝玉发生过深刻影响,所以,她们的出场,对主人公的人生历程、对他的心灵感受,当然也是对小说的重要情节发展,都显示了重要意义,从而被作者当作事件来渲染,给他们的出场以各种特写。与此同时,大部分男性人物的出场,却被作者有意无意忽视了,以至于有读者产生误解,以为《红楼梦》就是一部写女性的书,其实从全书出场人物比例看,男性还略多于女性。
另一方面,其对重要女性人物的出场,如以贾宝玉心仪的林黛玉的上场为起点,①对她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通过描写其他相反或者相似的人物,来加以不断烘托、分层和细化。借助人物影射的创作方式,让不同阶层、不同立场、不同关系的几位相关女性人物,聚拢在贾宝玉身边,在形成诗意情感的交流或者不交流中,呈现种种变相。
其一是晴雯。晴雯向来被视为黛玉的影射人物,她去世时,宝玉充满感伤,写下最具诗意的《芙蓉女儿诔》。晴雯病中挣扎着为宝玉补雀金裘,这种勇,既是不惧病魔的勇,但更是敢爱敢恨的勇。这样的勇敢力量,显然不同于林黛玉那种欲言欲止的羞涩与举手投足的柔弱,尽管其情感的深沉并不亚于黛玉。
其二是香菱。香菱因学诗和黛玉相处,显示了大观园美好的一段诗意时光,也显示了香菱是一个具诗意气质的人,这一点与黛玉息息相通。香菱的诗意,也体现在她与黛玉回忆过去时,在与夏金桂谈菱角的香味时,都能体现出一种浓郁的诗意。所以,在一个特殊层次上,香菱也成了黛玉的影射,并与贾宝玉发生了微妙关系。贾宝玉与香菱玩斗草的游戏,拿的是夫妻蕙和并蒂莲,又十分体贴地让袭人来为她换弄脏的石榴裙,让香菱十分感叹。但毕竟香菱已是薛蟠的侍妾,所以与贾宝玉构成了一种特殊意义的诗意情感关系。
其三是龄官。龄官外貌最近黛玉,王熙凤因为拿她来比黛玉,引发众人哄笑。但相似的又不只外貌。其作为贾府买来演戏的十二位女子之一,刚一出场,就表现出与黛玉相似的孤高自许性格,不肯出演非她惯演的戏目,而宝玉对她也颇有好感。但小说中,龄官作为黛玉的影射者,不同于晴雯和香菱,恰恰是以钟情于贾蔷并拒绝贾宝玉而出场的。但这种拒绝,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他启悟了宝玉,让宝玉这样一个公子哥,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从传统的男子中心主义者的普遍占有欲中逐步醒悟过来,使自己的情感慢慢聚焦于黛玉一身。虽然上述三位女性可视为黛玉的影射,都具有诗一样的特质,但就感情本身言,这里有晴雯对宝玉的深沉而热烈,有香菱与宝玉的暧昧而后退缩,也有龄官对宝玉始终如一的冷淡和拒斥,体现出相似女性人物形象谱系中,与宝玉交往的丰富复杂。
记者:您在书中谈到认为贾宝玉对女孩子的用情存在着情感表达与礼仪的裂缝,这个怎么说?
詹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男女有别”一篇,正好涉及这个问题。他在解读传统中国特点时说:“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在传统的礼治社会,情感是受礼治制约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但贾宝玉恰恰不是这样的人。按道理说,在贾府中是不允许贾宝玉和女孩子有这样自由交往的天地的。但小说把人物的年龄设计得相对偏小,这样可以让大人放心,即便贾宝玉和黛玉已经为了情感闹得天翻地覆,老祖宗、王熙凤等还是把他们视为“儿戏”。②如果说这里有一个不完全受礼仪控制的裂缝,那是作者的艺术策略所营造的。
【链接】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画浪线句“男性还略多于女性”相关内容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男性略多于女性”的事实,纠正了读者的错误认知。
B.产生女性多的误解,是因为作者精心设计女性出场而忽视男性。
C.作者重点写女性,是为了揭示众多女性对宝玉成长的深刻影响。
D.对男性的描写难以引起读者关注,因为女性行止见识超出男性。
(2)下列对第一处画横线句“烘托、分层和细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为了渲染重要女性的出场,以对相近相反后来者的描写,来烘托映衬。
B.晴雯与黛玉都情感深沉,晴雯敢爱敢恨的勇,与黛玉兼涩柔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C.香菱与黛玉的诗意气质相通:香菱与宝玉的斗草游戏暗示了香菱爱而不得的痛苦。
D.龄官外貌与孤高性格最近黛玉,但她是以拒绝宝玉出场的,这也是对黛玉的影射。
(3)第二处画横线句中提出了“裂缝”的概念,作家是怎样营造这一“裂缝”的?
(4)结合链接资源,分析贾母、王熙凤等对宝玉爱情的态度。发布:2024/11/21 20:30:1组卷:23引用:5难度:0.5 -
3.阅读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完成下列各题。
①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
②我们的会议包括600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说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③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3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现在,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3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④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3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3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
⑤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首先是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于孤立地位。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⑥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人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⑦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⑧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
(有删减)(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开幕词,先是历史回顾,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
B.开幕词先就代表的地区分布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C.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D.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E.开幕词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充满着无比的自豪、无比的自信。
(2)这篇演讲词总体给人态度坚决、不容置疑的感觉,原因之一是它运用了不少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请在第④段中举例分析。
(3)简析⑥—⑧节在演讲稿中构思上的作用。
(4)评析本文思想情感的当代意义。发布:2024/12/12 20:30:3组卷:30引用:6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