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绿帐篷
南子
①这一年春,我家从依奇克里克矿区搬到了奎依巴格镇。大包小包的行李刚扔下敞篷车,人们蒙了:这里是新家吗?这分明是戈壁滩啊,没有盖好的房子,没有街道,没有广场,没有树,没有草,盐碱地白花花的,日光暴烈得噼啪响,热得要人命。更要命的是,听说这里风沙大,动不动就刮起沙尘暴——中午像黄昏,黄昏像夜晚。
②有老人颤巍巍地低下身子,抓起脚下一把沙土,伸出舌头舔了舔,眼泪落了下来:“这土是咸的,房子呢?它在哪儿——”他似乎不相信,自己的余生就要在这儿度过。
③没有人回答他的话。
④每家领到一顶绿色帆布帐篷,由一个满脸胡须的男人指挥,在一大片空地打好桩子,安好一顶顶帐篷。扎好的绿帐篷整齐划一,占据着奎依巴格北部戈壁,使每个清晨看起来,都有一种肃穆的、街垒一样的气氛。刚搬进去的时候,帐篷是空的,什么也没有。我父母不断添加进去一些东西:先是木头床,然后是高低不一的木柜,再然后是生铁炉子、锅碗瓢盆。
⑤住下来的当晚,天空刮起了浮尘。似乎有一万吨来自沙漠的沙粒悬浮空中,带着呛人的土腥味儿,一点点地落下,渗进帐篷的各个角落。沙沙的声音落在篷布上,喘息似的微微抖动。
⑥第二天早上醒来,人一掀被子,有如抖落一个小型沙暴。我来不及抖掉衣服和头发上的浮尘,也来不及喝口水,清理一下被浮尘堵住的嗓子眼儿,便一把推开了帐篷门。黏稠的浮游物浩浩荡荡,到处都有,到处都是,往日熟悉的一间间绿帐篷,像浇铸在混凝土里似的。
⑦我们来奎依巴格镇定居的第一天,它就以这种干渴的方式进入我的身体。
⑧我看到就在这样简陋的帐篷里,人们生活得也格外用心,每天清晨在帐篷门口的泥土地面泼洒清水除尘,在废弃的搪瓷盆、缺了角的陶盆里种上喇叭花、晚饭花,还有夹竹桃。有的人家养了鸡又养了鸭——每天早上醒来时,一群鸡咕咕叫着钻进帐篷刨土觅食,尽管发白的盐碱地上什么也没有。
⑨帐篷与帐篷之间的小路,是人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有些人家还在废旧的米缸里种菜。是小白菜的菜秧,像野草一样东倒西歪,密密一片。此外,还有牵牛花的藤蔓随意地搭在砖垒上。
⑩每天下班后,帐篷区家家户户的烟囱筒升起袅袅炊烟,烟火气十足。人们在光线昏暗的帐篷内吃饭,低低的谈笑声给普通的一天带来尘世的暖意。
⑪因为帐篷挨得近,可以听见许多声音:人翻身时床板发出的嘎嘎声;早晨上班临出门前急促而忙乱的脚步声;一脸倦容的主妇沉闷的炒菜声;隔壁邻居家的男人嘶吼的秦腔声;对面维吾尔族人家弹起的都塔尔琴声;小孩在大铁盆洗澡时,弄出的哗哗的水声;夫妻小声吵架的声音;饭勺敲击杯子的叮当声……
⑫每个夜晚都像无数个相同的夜晚一样,幽凉夜气与水渠边枣树腥辣的气息,还有长年堆积落叶的腐败气息混合在了一起。刚开始的时候,帐篷区没有接上电,晚上全靠月亮照明,一旦月亮被云层遮住,就没有任何光线了,任凭帐篷外野猫的嘶叫像剪刀划破夜晚的空气。黑暗伴随一切,当天彻底黑透的时候,那种黑,简直渗进了我的胸腔和外套之间的缝隙。
⑬冬天来临,天气严寒彻骨,无风,冰冷的空气像要冻结人的肺。午夜的霜让地面更透亮,让星星更冷硬。那寒冷的感觉,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的身体,却不会冷到让人有从体内开始冰冻的感觉。
⑭坏气候没有动摇人们的心。人们每天从各自的帐篷出来去工地干活,他们一路打着招呼,每个人的眼睛都是新鲜的——一切都似乎蕴藏着无限可能。人们对这片戈壁荒滩进行规划,挖了整齐的水渠,将沙枣树、榆树、新疆杨苗一棵棵栽种在水渠和道路两边,忍受着沙暴侵袭,忍受每天长时间的辛苦工作、寒冷。
⑮到了第二年夏天,男人们为节省衣服,都赤裸上身劳动。成百上千的男人挖水渠的赤裸身体,远远看上去,像一道黄色的洪流;但脚下硬白的、连十字镐都快要挖不动的盐碱地,处处在强调这里其实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所在。人们做了这么多努力亲手打造新的家园,一定想到了要在这儿长久地住下去;但没想到,才过了几十年时间,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会再次抛弃自己亲手建造的一切远走他乡。……
⑯多年后,更多人离开了他们亲手建造的沙漠边镇奎依巴格。
⑰这些人中,也有我们一家。
⑱过了学秋分,我们也将从绿帐篷搬到新家了——十连排的砖房、一家一户一个院子。我在帐篷区科住的最后一晚,傍晚时云在天空飞快地移动,乌云密布,刮起了干硬的风。大风猛烈、竞网掀开了帐篷尖顶一角。到了半夜,我好像觉得周围有光。睁眼一看,心里忍不住啊了一声,风住天晴,帐篷露出的那一角,尖锐硬亮的星星低垂,像有好多个细微的灯盏格外偏爱这间帐篷。它们有的微红,有的金黄,有的闪烁出白光,聚在一起向这儿投射,猛地从帐顶一处洞口突然涌下来,让我看见。让我觉得,这深夜的天空并不是完全漆黑,而是黑里透有一点儿蓝,非常深的蓝,是深得无限的蓝,极度的明净让人无可抗拒。
⑲我着迷地看着星空,想了一会儿过去的事情,又想了一会儿未来的事情。
⑳在这之前,我只爱着自己,待我稍大一些加入了一点儿对他人的爱,而此时此刻,因了这星空,我又加入了一点儿对奎依巴格镇的爱——那是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大于地面上的事情,以至于我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有删改)(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它就以这种干渴的方式进入我的身体:指奎依巴格镇浮尘满天、干燥,没有生命力的特点。指奎依巴格镇浮尘满天、干燥,没有生命力的特点。
②每个人的眼睛都是新鲜的:指人们眼睛新奇而明亮。对建设新家园满怀希望、期待。指人们眼睛新奇而明亮。对建设新家园满怀希望、期待。
(2)第2段对老人的描写有何作用?
(3)赏析画波浪线部分比喻、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4)第12、18两段画直线部分都写到了“夜”,分析其各自的内涵与情感。
【答案】指奎依巴格镇浮尘满天、干燥,没有生命力的特点。;指人们眼睛新奇而明亮。对建设新家园满怀希望、期待。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6 11:36:51组卷:1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现代文阅读理解。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①年少时家中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樱桃树。每年春天,樱桃树上总会挂满红得晶莹透亮的樱桃。摘一颗放到嘴里,令人唇齿留香、心旷神怡!
②有一年的春天,樱桃树开满了花,开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蜂蝶在樱桃花间飞舞,馋嘴的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樱桃那种特有的香甜味,就连在睡梦中,都是满树的樱桃在冲我微笑。
③一天早晨,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树枝摇晃的声响。我赶快爬起来,冲到院子里。竟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樱桃花间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经抽打完了,樱桃花像下雨一样落了一地。她正准备抽打另一棵樱桃树呢!
④我赶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母亲。任凭母亲如何解释,我都紧紧抱住她的双臂不放手。母亲无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花的用意了!”
⑤转眼间,樱桃花落了,两棵樱桃树都结满了青青的樱桃。尤其是我从母亲手中保护下来的那一棵,樱桃结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
⑥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那棵经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一颗颗樱桃仿佛一盏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而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我坚持不吃已经成熟了的樱桃,静候着那片青绿变成点点唇红。
⑦但结果令我失望,已经成熟的樱桃被吃光了,我保护的那棵樱桃树仍是满树青黄,并且树上的樱桃开始干瘪、变黑、脱落,渐渐的树干上的绿色也退去,变得干枯,毫无生机。母亲告诉一脸失望的我:这棵樱桃树由于在春天花开得太多,又未经抽打,所以结的樱桃也太多。由于水分、营养供应不上,它累死了!
⑧母亲用牺牲一棵樱桃树的代价告诉了我一个道理:_____。
⑨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贪心的,要学会取舍。心中贪念太多,只取不舍的结果,就像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最终导致你不堪重负、两手空空;而适当的舍弃,看似是一种失去,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更加丰厚的给予和回报!
(1)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一项
A.为下文母亲“抽打”樱桃花和“我”护花作铺垫。
B.因为樱花太多、太美,表现我对樱花的喜爱。
C.为下文表现“我”对樱花的喜爱作铺垫。
D.与下文樱桃结果少形成对比。
(2)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这些语言分别描写当时情境中“我”和母亲的什么心理,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A.“我”:看,我的那一棵樱桃果实多吧,幸亏我的保护;你的那棵树果实就少多了,后悔了吧。
“母亲”:毕竟是小孩子,不知道樱桃树疯结的后果,过些日子你就会明白了。
B.“我”:看,我的那一棵樱桃树果实多吧,你还要抽打;你那棵抽打过的樱桃树,就结果比我的少。
“母亲”:你这此是运气好,挑到了一棵茂盛的樱桃树。
C.“我”:看,我的这棵树果实多吧,幸亏我挑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母亲”:你这次是运气好,挑选到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樱桃树,但是不代表你的道理对。
D.“我”:看,我的这棵树果实多吧,还是我的选择正确。
“母亲”:你运气好,这次挑选到了一棵好树,但不代表你的道理是对的,我还是认为要抽打樱桃树才是正确的。
(3)联系上下文,母亲用牺牲樱桃树的代价告诉“我”什么道理,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A.只有通过适当的舍弃和磨砺,人生才会拥有更多有用的东西,人才能走向睿智与成熟。
B.“不打不成材”,要想孩子成材必须用棍棒教育。
C.人生如果选择太多,最终什么都做不好。
D.要想吃好吃的樱桃,就要听妈妈的话。
(4)根据全文内容,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是什么?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A.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形象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B.“抽打”才能成材,告诉孩子,你想成材,就要忍受“我”的“抽打”。
C.抽打樱桃花,“我”很伤心,犹如抽打我一样。
D.抽打樱桃花,“我”很难过,因为我最喜欢吃樱桃的。发布:2025/1/3 9:0:2组卷:6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月是故乡明(节选)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水,我的故乡小村倒是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④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⑤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有删改)(1)对第③④段作者回忆幼年时故乡的趣事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高高的山坡上看月亮。
B.躺在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C.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D.坑边苇子丛里捡鸭蛋。
(2)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其语言风格朴质无华。
B.第③段具体描述了家乡“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的美丽景色。
C.第④段梦中见到的两个月亮分别指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倒影。
D.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4)第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描写抒情,请举例并加以分析。发布:2025/1/3 9:0:2组卷:8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⑦在喀什、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节)(1)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因为
(2)文章在第⑦段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有什么作用?发布:2025/1/7 1:30:4组卷:2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