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闲暇时间,是除去必要劳动时间和基本生理时间之外的可供自主支配的时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短,闲暇时间逐步增多,闲暇领域不断拓展,闲暇活动日趋频繁,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新时代,我们需要让闲暇时间成为实现人们美好生活、造福社会的重要时空,使闲暇生活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闲中有“劳”,升华职业素养。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休闲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以劳动的姿态进行休闲和以愉悦的心情进行劳动,是我们生活的理想境界。职业劳动是闲暇生活的基础,愉悦丰富美好的闲暇生活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的。正如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所言,人生求乐的方法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由劳动得来。法国思想家卢梭也指出:“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闲暇时间是非劳动时间,但闲暇生活也是提升职业能力的良好契机。倡导闲中有劳,不是让劳动替代休闲,而是主张人们利用一定的闲暇时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充盈自己的劳动本领,既为自身更好地休闲创造条件,也为整个社会劳而有闲奠定更好的基础。
      闲中尚“文”,防止物化休闲。强调休闲与文化相结合,就是要防止闲暇的物化和过度娱乐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个别人的闲暇时间消耗在服务性消费上,甚至“娱乐至死”。如此一来,闲暇生活就会退化为经济系统的附属品。一个人要过高品质生活,就必须具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具有高度文明素养。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要使闲暇生活更自主、更自由、更具文化品位,就要让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欣赏力,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和兴趣。
      闲中逐“美”,感悟诗意生活。闲暇是人生幸福的现实基础,没有闲暇就没有人的幸福生活。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但闲暇时间的增多,并不必然促成人生幸福,更遑论生活美好。积极引导闲暇生活,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创建充实的精神生活,还在于帮助人们正确体验和感悟社会现实生活状况,从而使自己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然,这个过程不完全是政治、道德、科技等知识的传授和吸收过程,还必须有审美活动的参与。审美活动具有“成教化、正得失、助人伦”的特质,有助于提高个体生命品质和群体生活质量。
      闲中促“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人们的闲暇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时空,这种时空对特定个人来说就是一种客观外在环境。闲暇使人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但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和社会关系的完善。对于当代社会而言,由于网络化和新技术的普遍运用,网络信息碎片化与去中心化的特点不可避免地催生着社会的疏离化、社交的孤岛化,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凝聚力,而这一影响又在闲暇生活中尤为突出。因此,营造大局和谐环境,防止出现西方国家那样的“社会撕裂”现象,是社会闲暇建设的全新着力点。适时而合理地引导社会闲暇生活,让闲暇教育成为调动社会个体内在积极性和潜力的催化剂,彰显“和”“合”的和谐文化底蕴,并使之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这不仅关乎人的内在感受的建构,也对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蒋晓明《闲暇生活的时代价值》,《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D

A.闲暇时间就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基本生理时间之外的时间,一般来说,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越短,闲暇时间就会越长。
B.以劳动的姿态进行休闲和以愉悦的心情进行劳动,是我们生活的理想境界,劳动和休闲相互融合统一,是可以互换的。
C.闲暇是人生幸福的现实基础,一个人的闲暇时间越长,那么他就越能感觉到人生的幸福,也就越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D.人们有了闲暇时间也就有了选择的自由,只有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才能带来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和社会关系的完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文章结合当前实际,提出在新时代要让闲暇生活更有价值的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第二段通过对比李大钊、卢梭、习近平等人的经典语录,指出要闲中有劳,升华职业素养。
C.作者采用大量中外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既显出深厚的文化修养,又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职业劳动是闲暇生活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职业劳动作为基础,我们就能充分享受到愉悦丰富美好的闲暇生活。
B.人们不应把闲暇时间消耗在服务性消费,甚至过度娱乐上,随着物质的丰富,不断提高文明素养,才能高品质生活。
C.审美活动对于人们创建充实的精神生活,使自己产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由此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可或缺。
D.闲暇教育能成为调动社会个体内在积极性和潜力的催化剂,还十分利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

【答案】D;B;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4引用:4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禹偁没有发生多少作用;西昆体起来了,愈加脱离现实,注重形式,讲究华丽的词藻。梅尧臣反对这种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诗体,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他对人民疾苦体会很深,用的字句也颇朴素,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庐仝那里学了些手法,五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不过他“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例如聚餐后害霍乱、上茅房看见粪蛆、喝了茶肚子里打咕噜之类。可以说是从坑里跳出来,不小心又恰恰掉在井里去了。再举一个例。自从“诗经”“邶风”里“终风”的“愿言则嚏”,打嚏喷算是入诗的事物了,尤其因为郑玄在笺注里采取了民间的传说,把这个冷热不调的生理反应说成离别相思的心理感应。诗人也有写自己打嚏喷因而说人家在想念的,也有写自己不打嚏喷因而怨人家不想念的。梅尧臣在诗里就写自己出外思家,希望他那位少年美貌的夫人在闺中因此大打嚏喷:“我今齐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这也许是有意要避免沈约“六忆诗”里“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那类套语,但是“朱颜”和“嚏”这两个形象配合一起,无意中变为滑稽,冲散了抒情诗的气味;“愿言则嚏”这个传说在元曲里成为插科打诨的材料,有它的道理。这类不自觉的滑稽正是梅尧臣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
    (节选自钱锺书《宋诗选注》)
    (1)请概括梅尧臣的诗歌风格。
    (2)如何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3)从材料看,怎样才能摆脱西昆体“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毛病?

    发布:2024/11/18 0:0:1组卷:6引用:5难度:0.6
  •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①“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愈来愈广泛、愈重要的社会活动。开会讨论要说理,作报告要说理,写社论要说理,写教科书要说理,发动群众要说理……总之,凡是需要开动脑筋的地方,凡是要辩护自己,说服旁人的地方,没有不需要说理的。近几年来我们对于诗歌、小说、剧本的写作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至于说理文怎样写,就很少有人过问,尽管这个问题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等一系列论著里三番五次地郑重地提出过。文学界对这问题谈的少,是否说明说理文容易写,有理自然说得出,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写过四十多年的说理文,也费过一些摸索,尝过一些甘苦,至今还不能写出一篇称心如意的文字,所以我可以说,写说理文对于我并不是一件易事。
          ②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在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
          ③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在多数场合,我并不打什么腹稿,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片断的想法,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有一个大致不差的粗轮廓,一切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意思既然来得多了,问题也就复杂化了。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像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还乱”,思路好像走入一条死胡同,这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
          ④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明确周全。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有的准备,而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还是片面的。
          ⑤就我从阅读中所体会到的来说,说理文的写作和文艺创作在道理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有时我甚至想到理论文也还是可以提高到文艺创作的地位。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情感,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如对准确、鲜明和生动的要求也适用于说理文。修辞学家们说,在各种文章风格之中,有所谓“零度风格”,就是(  )的那么一种风格。据说这种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我认为这种论调对于说理文不但是一种歪曲,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说理文的目的在于说服,如果能做到感动,那就会更有效地达到说服的效果。作者自己如果没有感动,就绝对不能使读者感动又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
    (选自《朱光潜全集》,有删改)(1)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补充第⑤节的内容。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特殊规律,对它谈得少,研究得不够,并不意味着它就容易写。
    B.传统的写作观念认为“理在文先,意在笔先”,作者认为这与实际的写作不够吻合。
    C.说理文的裁剪主要是裁剪语言,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这样就能使说理透彻。
    D.关于“零度风格”,宜于用在说理文里的论调,作者认为是对说理文写作的一种歪曲。
    (3)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4)关于怎样写好说理文,作者主要阐述了哪些看法?请概述。

    发布:2024/12/3 2:0:1组卷:24引用:5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早几年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仍深感疑虑、心怀抵触,如今这种负面态度已日益被宽容、接纳甚至欢迎的正面心态所取代,人们已经逐步承认了市场在审美文化运作机制中存在的合法性,习惯了审美文化的市场策划和商业操作的程序,对审美文化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小说与电影联动现在小说创作很少像以往那样旁若无人、独来独往,而是采取与电影、电视联手国市场的做法,或者是将热门小说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或者是将热播影视剧改写成小说,或者是在同时推出的小说和影视的两相照映中提升双方的人气,其结果则是相同的,那就是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还有一个做法现在也越来越盛行,就是小说与电影结盟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独树一帜的“冯氏贺岁片”已走过了十年历程,越到后来便越是借重文学之力而取得胜场。2003年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手机》票房达到5300万元,2004年根据赵本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下无贼》将这个数字提高到8000万元,2007年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的电影《集结号》更创下了2.6亿票房的佳绩!而上述小说也随之不胫而走,一时为之洛阳纸贵。
          商业戏剧应运而生国内戏剧市场一直不太景气,这一低迷状态因商业戏剧的问世而得以扭转,“商业戏剧”因在戏剧内容和演出体制上以制造“卖点”见长而得名,戏剧内容的“卖点”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演出体制的“卖点”则是指邀请当红明星担纲出演,特别是后一点,可谓屡试不爽、无往而不胜。例如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公演时请明星刘若英担任女主角,从而将原本不属常规戏剧观众群的刘若英的“粉丝”们吸引进了剧场,他们所表现出的过度热情使这出本来不具商业潜质的话剧着实“火”了一把,在当年北京的戏剧演出市场中拔得头筹。另外,《琥珀》《最后一个情圣》《暗恋桃花源》等话剧,在素称口味挑剔的北京观众那里几乎是每演必火,也是巧妙运用明星效应的商业操作所致。
          经典作品时尚化,如今重拍“红色经典”成风,一大批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革命斗争题材的经典老片扎堆儿被翻拍成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红岩》……翻拍“红色经典”不能说没有道理,它是对于以往塑造人物形象和设计故事情节的“概念化”“公式化”弊端的一种逆反,采取的对策是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将这些几十年来已在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心目中扎根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展现出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社会体制转型以来,中国审美文化总体上呈现出与市场经济相互接近、靠拢、渗透、交融的趋势。另一方面,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矛盾和缺失。像如何在适应市场规律的同时尊重文化规律、审美规律的问题,如何保持审美文化的品味、格调、趣味的问题,审美文化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道义感的问题等,解决得并不很好。由此可见,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尚有待时日。
    (摘编自姚文放《“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审美文化市场化的态度逐渐走向正面,因而近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
    B.小说与影视联动,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的做法,也可以促成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
    C.商业戏剧制造“卖点”无往而不胜的做法,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
    D.中国审美文化总体呈现与市场经济相互靠近、融合趋势的同时,也出现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即审美文化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被高度重视,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B.文章第二段列举电影《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的票房数字,是为了证明小说可以借影视走红。
    C.文章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层面并列地论证了审美文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D.文章对中国审美文化市场化既做了肯定性的论述,也客观地指出了其带来的问题,体现了辩证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大部分小说创作与电影、电视联手闯市场,呈现出几种不同做法,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B.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戏剧演出市场中夺冠,明星吸粉是主要原因。
    C.展示出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基本要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
    D.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不能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中国审美文化的品味就无法提高。

    发布:2025/1/1 0:30:2组卷:7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