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B
A.方七百里,高万仞/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令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客曰:“不负子也。”
D.汉之阴,无陇断焉/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CC
A.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和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两岸,好吗?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凭你这把老骨头和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的一丝一毫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3)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B
A.北山下面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由于山北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要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B.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了妻子和众人的支持。他马上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和邻居京城氏那个七八岁的儿子上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边上。他们搬运土石,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C.有个名叫智叟的老头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他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而愚公回答说,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D.最后,天神之所以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是因为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故事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又肯定和赞扬了愚公的精神。
【答案】B;C;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2 23:0:3组卷:34引用:1难度:0.7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54引用:4难度:0.8 -
3.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一箪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尽其才 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君子成人之美 A.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蹴尔而与之 聚室而谋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苛政猛于虎也 D.乡为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鱼为业
A.文章开头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中第②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在生死关头却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C.文章通过“不辨礼仪”接受“万钟”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论证非常有力。
D.本文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经受住考验”的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发布:2024/12/27 1:0:4组卷:14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