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2是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并测得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 bb(填“b”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1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efef。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 变大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摇床又称为自动振荡器,培养时需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进行振荡的目的是 摇晃震动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摇晃震动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为了绘制得到图2的曲线图,可采取 抽样检测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
(3)若制备装片时,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静置5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结果会 偏高偏高。如果用台盼蓝染液对酵母菌液进行染色,在计数时应只统计 无无色的酵母细胞。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若发现只能看到血球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此时应 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
(4)显微计数时发现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 ABCABC。
A.样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少
B.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
C.样液取自于未摇匀的上清液
D.实验过程中部分酵母菌死亡
(5)分析图2实验数据得知,在0~7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 “S型”“S型”增长;超过7d之后,由于 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原因,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6)该同学在某一时刻提取部分样液,并将样液稀释5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如图3,则此时该样液的细胞密度为 7.5×1067.5×106个/mL。
【答案】b;ef;变大;摇晃震动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抽样检测;偏高;无;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ABC;“S型”;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7.5×106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8引用:1难度:0.4
相似题
-
1.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检测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
(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
(5)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发布:2024/12/31 0:0:1组卷:12引用:2难度:0.7 -
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1:0:6组卷:11引用:2难度:0.6 -
3.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4:30:1组卷:10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