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食物腐败的真正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各种尝试。17至19世纪,英国的尼达姆、意大利的斯帕兰扎尼和法国的巴斯德曾做过下面的实验,试分析回答:
资料一:尼达姆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将煮沸的肉汤放入消过毒的玻璃烧瓶内,并立刻用软木塞盖住,数日后肉汤中发现大量微生物。
资料二: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实验1:如图甲装置,将肉汤放入烧瓶,用软木塞盖住后煮沸1小时,几天后肉汤中发现微生物:实验2:如图乙装置,将肉汤装入烧瓶后,将烧瓶口烧成封闭,加热肉汤至沸腾2分钟,几天后肉汤中发现微生物;实验3:同实验2,但加热肉汤的时间改为沸腾1小时,几天后,在肉汤中没有发现微生物。
资料三:巴斯德的实验。如图丙装置,将肉汤放入曲颈瓶,加热至沸腾1小时,一年后,肉汤中没有发现微生物。

(1)上述实验均对肉汤进行了煮沸处理,其目的都是为了 高温杀死原有的微生物高温杀死原有的微生物,从而提高实验的可信度、科学性;在斯帕兰扎尼的实验中,实验1和实验3形成了一组对照试验,变量是 微生物微生物。
(2)根据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可以推测斯帕兰扎尼进行的实验2中,肉汤被污染有可能是因为 杀菌不彻底杀菌不彻底。综合巴斯德和斯帕兰扎尼的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 由原来的微生物产生的由原来的微生物产生的。由此,人们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 杀死细菌和真菌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杀死细菌和真菌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3)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开始尝试利用微生物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例如酱油的制作。酱油起源于我国周朝,是以大豆为原料、面粉为辅料,利用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制作酱油的工艺流程可概括如下:浸泡→蒸煮→冷却→搅拌→制曲→发酵→抽油。
①制作酱油的主要菌种是米曲霉,它所属类群为 真菌真菌。在制曲前要先将蒸煮的大豆进行冷却,原因是 避免高温杀死米曲霉避免高温杀死米曲霉。制曲的过程相当于细菌真菌培养一般过程中的 接种接种步骤。
②古法酱油酿造在发酵环节讲究“日晒夜露”,白天打开酱缸让豆酱充分享受太阳热度的同时需要工人经常的翻拌,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了 一定的空气一定的空气条件。
【答案】高温杀死原有的微生物;微生物;杀菌不彻底;由原来的微生物产生的;杀死细菌和真菌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真菌;避免高温杀死米曲霉;接种;一定的空气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8/3 8:0:9组卷:15引用:3难度:0.5
相似题
-
1.张宁同学观察到一块腐烂的肉上有一些蛆(苍蝇幼虫),他产生了疑问“蛆是从哪儿来的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发布:2025/1/17 8:0:2组卷:11引用:1难度:0.5 -
2.张宁同学有天观察到一块腐烂的肉上有一些蛆(苍蝇幼虫),他产生了疑问“蛆是从哪儿来的呢?”。于是,他打算做如下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做:(实验材料:①两个相同的玻璃碗②两块大小相同的新鲜猪肉③纱布)
提出问题:腐烂肉上的蛆是从哪儿来的?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A、B玻璃碗中,A碗碗口覆盖有纱布,B碗碗口要
实施计划:(略)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如果你们的实验结果支持你们的假设:请问本次探究实验你的结论是什么?
请指出以上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设置了发布:2025/1/17 8:0:2组卷:14引用:1难度:0.4 -
3.某校探究学习小组为了证明蛆(苍蝇幼虫)是否由腐烂的肉产生。他们做了以下实验设计:
①取两个大小相同、透明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
②将两块大小一样的新鲜生猪肉放入甲、乙瓶内
③将甲、乙两瓶放在同一温暖环境中,甲瓶用防虫网罩住,乙瓶不罩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问题:
(1)在一组对照实验中,除了一个因素可变化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这个可以变化的因素叫做
(2)实验步骤③中,甲、乙两瓶所在的环境必需要有
(3)假设蛆不是由腐烂的肉产生。根据你的推测,较长一段时间后,甲、乙两瓶内的猪肉会出现蛆的是发布:2025/1/17 8:0:2组卷:29引用:2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