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一: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选文二:
植物也说悄悄话 长久以来,语言似乎一直是人和动物的“专利”,那么植物呢?难道植物就不会“说话”吗?并不是!其实植物不仅会“说话”,而且每种植物语言都有着特定的意思呢!那么,植物是怎样“说话”的呢?下面就请本期到场的植物明星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吧。
爱“哭”的树 我叫“雨蕉”,又名“晴雨树”。我们家族的大部分成员广泛分布在中美洲多来尼加民居附近,当地居民出行前都会看一下我们“哭”了没有。因为只要我们雨蕉成员“哭泣”,天就会下雨,所以,人们看树能知阴晴。据统计,所有会“预报气象”的树当中,我们雨蕉的知名度最高。我们之所以会“流泪”,是因为叶子组织非常紧密,每当快要下雨时,空气的温度就会升高湿度也会慢慢加大。这时,我们体内的水分很难靠平日的蒸腾作用散发出去,于是便从叶片上分泌出来,形成水滴,不断地流下来。此时,我们看起来就好像是在伤心垂泪。
会“打电话”的树 我叫柳树,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杨柳”,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中太常见了。可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只了解我们的美貌,却不知道我们还会“打电话”,通知同伴防止害虫攻击。
在一片柳树林中,一旦某棵柳树遭受虫害,它就会大量增加新叶中石炭碱的分泌量,以降低害虫对新叶的适应性,减少虫害,保护自己,同时还会“打电话”通知周围约70米范围内的其他柳树有灾情发生,促使它们也增加分泌石炭碱,通常离它最近的柳树的石炭碱浓度比更远的柳树同胞高一点。
科学家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又发现我们柳树在受害时所释放的乙烯比正常情况下多得多。他们认为,我们是通过乙烯以及风的媒介作用,给邻近的柳树发出危险及预警信号,使其各自采取防卫措施。这就是我们柳树会“打电话”的秘密。
尽管植物的“语言”并不能直接被人们听取,但这种交流对植物自身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破解这些“语言”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
在花园或林荫小道散步的时候,你或许能以更动态的视角重新去看待那些不跑不跳不出声的植物——也许它们正欢快地聊着天!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植物语言的破译者。
选文三:
达尔文的童年 1809年2月,达尔文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后来又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22岁时,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和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理论。
1859年,他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成为生物学史的一个转折点。可是你未必知道,小时候的达尔文却是个话语不多、喜欢沉思、富于幻想的孩子。他经常干些顽皮淘气的事,搞恶作剧,或者编造一些谎话去哄骗别人。
一次,达尔文把家里一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摘光了,然后把苹果藏到花园里。过了一会儿,他跑到父亲那里报告,说他终于发现了被盗水果藏的地方。父亲没有揭穿他的鬼把戏,却说:“这孩子富有想象力……”
达尔文从小就有强烈的搜集欲。他喜欢搜集和研究各种小石子、钱币、贝壳、雀蛋、印鉴、邮票、风干了的植物和死了的虫子等。对昆虫,他尤其喜爱。有一次,达尔文剥开一片老树皮,发现两只从来没有见过的甲虫,他惊喜万分,马上一手提了一只。谁知这时候从旁边的树皮里钻出来一只更奇异的甲虫。达尔文又想抓这只甲虫,又舍不得丢掉已经到手的两只甲虫,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立即把右手的那只甲虫放到嘴里,想腾出手来捉新的。突然他大叫一声,赶紧吐出口中的甲虫。原来那只甲虫分泌出一种毒汁,刺得他的舌头钻心似的疼痛。
在达尔文的小卧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搜集品。他给每一件搜集品都拴上了标签,一有时间就整理、观察。久而久之,他居然能试着去鉴定一些树木的名称了。达尔文喜欢养狗,他养的狗很会捉老鼠。达尔文虽然没有在学校里学到多少知识,但却走向大自然,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而且,他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观察及鉴别生物的习惯,这对他以后立志于生物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选文一中作者列举波义耳的事例是为了论证 AA
A.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B.紫罗兰的花瓣受酸或碱的作用会改变颜色。
C“植物的颜色会变化”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D.石蕊试纸在化学中的作用
(2)选文一中波义耳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请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梳理。
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了,产生疑问→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研究和实验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研究和实验→找到真理,得出结论找到真理,得出结论
(3)读选文二,解释将下列词语。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4)读选文二,完成下面表格。
植物 | “语言交流”方式 | “说话”的作用 |
雨蕉 |
“哭泣”“流泪” “哭泣”“流泪”
|
预报天气 预报天气
|
柳树 |
打电话 打电话
|
预防、减少虫害等 预防、减少虫害等
|
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
》一书,成为生物学史的转折点,本文的结构是 总-分-总
总-分-总
,中间描写了达尔文小时候的许多事例,表现了他 善于观察、喜欢思考、富于想象
善于观察、喜欢思考、富于想象
的品质。(6)阅读以上三个文本,完成表格填写。
文本 | 文本表达的主要观点 | 相同点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1.都表达了主要观点;2.都用了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 1.都表达了主要观点;2.都用了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
|
《植物也说悄悄话》 |
植物不仅会“说话”,而且每种植物语言都有着特定的意思 植物不仅会“说话”,而且每种植物语言都有着特定的意思
|
|
达尔文的童年 |
小时候的达尔文却是个话语不多、喜欢沉思、富于幻想的孩子 小时候的达尔文却是个话语不多、喜欢沉思、富于幻想的孩子
|
【答案】A;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研究和实验;找到真理,得出结论;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哭泣”“流泪”;预报天气;打电话;预防、减少虫害等;物种起源;总-分-总;善于观察、喜欢思考、富于想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都表达了主要观点;2.都用了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植物不仅会“说话”,而且每种植物语言都有着特定的意思;小时候的达尔文却是个话语不多、喜欢沉思、富于幻想的孩子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8引用:1难度:0.9
相似题
-
1.非连续性文本。
项目 上网时间、年龄 上网目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聊天交友 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 玩网络游戏 学习、查阅资料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19.3% 34.4% 30% 16.3%
A.有82.9%的学生每天都会上网。
B.中小学生上网的人数不多。
C.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上网是为了看动漫、电影和下载音乐。
D.有16.3%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查阅资料。
(2)你觉得上网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有关系吗?说说你的理由。
(3)请你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反映的情况,结合自己的体会,向广大中小学生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发布:2025/3/9 11:0:2组卷:41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经常受到侵华日军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侵华日军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杀害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牺牲时年仅13岁。
材料二: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jù)在上甘岭的敌人,他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负了发起冲锋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他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邱少云身上燃起了大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也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古往今来,爱国英雄层出不穷,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下列选项中,都属于爱国英雄的一组是A.孔子 岳飞 杨靖宇 B.李白 方志敏 董存瑞 C.林则徐 黄继光 赵一曼
(3)从两则材料中,选择一个最打动你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并把打动你的原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发布:2025/3/12 8:0:1组卷:29引用:1难度:0.8 -
3.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发布:2025/3/9 21:30:2组卷:35引用:5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