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观潮》(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的是 DD
A.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自从 |
B.则素湍绿潭 | 素:朴素,这里指水很干净 |
C.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既望:每月的十五日 |
D.皆披发文身 | 文:动词,画着花纹 |
A
A
例句: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C.此独以跛之故 (《智子疑邻》)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3)下列各句中,与“吴儿善泅者数百”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
B
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也》)
D.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
(4)下列关于《三峡》《观潮》两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峻”。
B.郦道元开篇用寥寥数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C.《观潮》中,作者写潮水涌动之景,观察极为细微,视角由近及远,写得很有层次。
D.“旗尾略不沾湿”这个细节,写出了弄潮儿本领的高妙;接着写岸边观潮之盛,从侧面衬托出江潮之美。
【考点】文言句式.
【答案】D;A;B;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13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名之者谁 (命名)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靠近) C.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D.野芳发而幽香 (香气)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下面对《醉翁亭记》一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并交代亭名的由来。
B.第二段描写了琅琊山朝暮、四时之景的变幻无穷,写出了太守的欣赏山水之乐。
C.第三段描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面,表现太守与民同乐。
D.第四段写了太守日暮醉归的情景,表现太守因仕途不得意沉醉于山水,避世退隐的思想。发布:2024/12/26 19:30:1组卷:41引用:2难度:0.6 -
2.古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峰,互相缀发。湖中菰蒲零乱,鸥鹭翩翩,如在江南画图中。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欲狂。顾而乐之,殆不能去。(节选自李流芳《游西山小记》,有删改)(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解衣欲睡
②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欣然起行
(2)下列句子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战于长勺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欲有甚于生者
C.相与步于中庭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
B.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
C.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
D.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
(4)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余因得遍观群书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写庭中赏月,议论抒情。寥寥数语,意味隽永。既有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B.【乙】文通过描写西山的建筑、湖泊、树木、山峰等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西山美景的赞美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C.【甲】文“积水空明”正面写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侧面描写月光的澄澈,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D.【甲】【乙】两文都借用描写、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然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顾而乐之,殆不能去。发布:2024/12/19 14:0:2组卷:107引用:2难度:0.7 -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①。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②。越二载,生铨③,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④,戚党⑤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⑥。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⑦,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⑧,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②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③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④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⑤戚党:亲戚和乡邻。⑥吟哦声:读诗的声调。⑦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⑧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越二载/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B.母即抱铨行一室中/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听而后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投以骨(《狼》)
C.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D.挟天子以令诸侯(《三顾茅庐》)
(3)与“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问女何所思(《木兰诗》)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D.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②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157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