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①陷:刺破
②或:有的人
③何如:怎么样
(1)在横线处填上原文的内容。
(2)“其人弗能应也。”中“弗”表否定,可理解为“不、无法”;“其”是助词,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其”指的是 那人那人;连词成句,“其人弗能应也”意思是 那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那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
(3)由此句中的“其”,我想起了《守株待兔》“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中的“其”的意思是 他的他的。
(4)由此句中“弗”的意思,我推想“自愧弗如”的意思是 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5)说话有艺术,推销有技巧。楚人该怎么说才能把手里的矛与盾都卖出去呢?请你修书一封,给他支支招吧。
楚人:您好!要想把您手里的矛与盾都卖出去,建议您这样说 我的矛和盾是世界上的绝配,我的矛除了我手里的这把盾,别的盾都可以刺破,我的盾除了我手里的矛谁也刺不破我的矛和盾是世界上的绝配,我的矛除了我手里的这把盾,别的盾都可以刺破,我的盾除了我手里的矛谁也刺不破。
【考点】拓展延伸.
【答案】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那人;那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他的;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我的矛和盾是世界上的绝配,我的矛除了我手里的这把盾,别的盾都可以刺破,我的盾除了我手里的矛谁也刺不破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5/2/27 7:30:1组卷:6引用:1难度:0.8
相似题
-
1.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
何晏七岁,明慧若①神,魏武奇爱之,以②宴在宫内,因欲③以为子。宴乃④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⑤之,即遣还外。
【注释】
①若:好像。奇爱:十分喜爱。②以:把。 ③欲:想,希望。 ④乃:于是。 ⑤知:明白。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解释文中的字,再理解词句的意思。
①何氏之庐也。庐:
②人问其故。故:
③即遣还外。遣还:发布:2025/3/13 5:0:1组卷:50引用:2难度:0.6 -
2.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这段文字选自《
(2)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④其人弗能应也。
(4)“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
(5)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A.言过其实的人。
B.说或做三思而后行的人。
C.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的人。
D.说或做不考虑后果的人。
(6)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发布:2025/3/12 20:30:2组卷:86引用:3难度:0.3 -
3.先按原文填空,再完成练习。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一儿曰:“日初出
(1)解释下列字词。
①及:
(2)用现代汉语替第一个小孩儿说明他的理由。
(3)两个小孩儿各持己见,是因为第一个小孩儿是从
A.触觉
B.视觉
C.嗅觉
D.听觉
(4)科学证明,两个小孩儿的观点都是错的,因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与太阳看起来的大小和日出、中午时感受到的温度无关。“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发布:2025/3/12 22:0:1组卷:24引用:1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