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关于人工智能(AI)市场发展的最新研究报告中称,广泛采用人工智能(AI)技术有望促进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并推动全球经济加速增长(如右图所示),但也将给劳动力市场带来“重大颠覆”。
布里格斯等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节省大量劳动力成本、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以及未被取代劳工的生产率提升等因素相结合可能会导致产出激增,进而“显著”提高全球经济增速。该团队估计,“生成式AI”或能在十年内将美国劳动力生产率每年提高约1.5%。相较之下,美国生产率在截至2022年的十年间平均仅提升了1.3%,是阻碍该国薪资增长的主要因素。
不过,上述经济学家还表示,如果这项技术实现其承诺也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重大颠覆”,使大型经济体中相当于3亿全职工人受到自动化的威胁。而律师和行政人员将率先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近期而言,生成式AI对劳动力需求的直接影响可能较为负面”,但其“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仍将是积极的”。
材料二
AI为什么未来会超越人类?刘嘉教授认为,有四点最根本的原因:无限算力,无限存储,无限寿命,以及对“暗知识”的真正掌握。对于人类而言,大脑容量、记忆力、生命长短都有定数,所以像爱因斯坦这种天才也有不得不停止思考的一天。而对计算机而言,支持算力的CPU/GPL、支持存储的硬盘,都可以无限叠加、持续“做增量”,足以支撑人工智能进行高效和长久的迭代发展。此外,对人类而言“不可表达、不可体验”的“暗知识”的存在,意味着AI能够通过对“暗知识”的学习,将会比人看到更多“世间万物的联系”。以围棋为例,人类棋手终其一生至多只能下10万盘棋,而阿尔法围棋(AlphaGo)不仅能迅速学完人类历史积累至今的2000万盘棋局,更重要的是能够探索棋盘背后3的19乘19次方这个比宇宙所有原子总和还要大的知识空间,而这是我们人类永远无法触及的地带。
材料三
ChatGPT上线不过短短2个月,活跃用户已突破1亿,引得微软、谷歌、Meta等巨头纷纷跟进,而百度、科大讯飞等国内科技大鳄也争相宣布将推出中国版。但这款爆红的新晋“顶流”也带来不少争议。
首先是学术伦理问题。前不久,“美国89%的学生用ChatGPT写作业”一度冲上热搜,掀起人们对学术诚信、知识产权问题的热议。目前,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均明确表示不能将ChatGPT作为论文合著作者,以保护独创的科研成果。
在英国留学的宁波人小胡告诉记者,周围的确有学生用ChatGPT辅助写作业,但学校将这种行为视作学术不端,一经发现就严格按照作弊处理,“目前用AI代写的论文雷同性高,专业性不强,老师识别起来并不难”。
材料四
在著名作家王安忆看来,AI写作通过搜索组合大量文字资料进行模式化写作,有时甚至涉嫌抄袭。她借用人工智能下围棋的概念,谈及人工智能为围棋爱好者提高了复盘效率,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复盘乐趣缺失”的问题。换言之,小说写作的乐趣同样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写作本身是充满乐趣的,就这个过程它不能替代我。另外,我也怀疑人工智能不能做到,因为生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
著名作家余华表示,AI写作可以“写出中庸的小说,但写不出个性的小说”,它的作品只能是“完美且中庸”,而文学应当是一个挑战乏味的世界。文学作品优缺点并存,丧失了缺点也就是丧失了优点。人脑总要犯错误,用人脑写作的“伟大文学作品都有败笔”,但这也是人脑最可贵之处。“起码到现在为止,我认为AI不会对我和安忆构成威胁”,这一句话,引起了全场喝彩。
(上述材料摘编自“澎湃新闻”“新浪财经”等媒体,有删改)(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BB
A.材料一以一分为二的态度,辩证地预测了“生成式AI”对人类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B.材料二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因寿命有限而无法真正掌握“暗知识”,会输给AI。
C.ChatCPT虽然问世时间短,却迅速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人们态度不一的争议。
D.王安忆既骨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帮助,又看到其局限性;余华则认为人工智能写不出佳作。
(2)请你用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的相关信息,解释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AI)的原因。
(3)关于“人工智能(AI)对于人类的利弊”这个辩题,正方的观点是“利大于弊”。请结合上述材料,为反方写一段阐明观点及理由的话,不少于100字。
【答案】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2/27 1:0:4组卷:19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沙漠玫瑰:既不长在沙漠也不是“玫瑰”
李彤 ①读过《小王子》的读者都会记得小王子在长途跋涉穿越地球沙漠后偶遇到的玫瑰园,但玫瑰这种喜欢肥沃土壤的植物真的会出现在被称为“不毛之地”和“死亡之海”的沙漠附近吗?
②走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你还在能看见一些沙漠玫瑰属植物,植株呈灌木或小乔木状,花色鲜红、粉色、白色至复色,茎上没有刺。粗壮的茎干肉嘟嘟的,像是18世纪盛行欧洲的蓬蓬裙,形态优雅大方,别具一格。
③其实,沙漠玫瑰属植物既不生长在沙漠,也不是“玫瑰”。沙漠玫瑰虽和玫瑰听起来很相似,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玫瑰和其外表相似度极高的“花中皇后”月季都是地道的中国花,同属于蔷薇科、蔷薇属、蔷薇亚属。沙漠玫瑰是因原产地为干旱的热带荒漠地区且花色娇艳如盛开的玫瑰而得名。它们娇艳地盛开在荒凉的土地上,犹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下的“巾帼英雄”。
④沙漠玫瑰属的植物原产于南非、东非至阿拉伯半岛地区,特别是在肯尼亚、津巴布韦等地广为种植。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1℃~25℃。该属植物多生于半荒漠岩石地区,但在非洲和南亚一些雨林的裸岩区域中也有它们的踪迹。沙漠玫瑰属喜欢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虽然很耐酷暑,但在寒冷的条件下就会变成娇滴滴的小公主,在低于15℃之后就会生长停滞,开始落叶,10℃以下管理不当容易发生寒害。
⑤沙漠玫瑰属植物花冠呈漏斗形,园艺品种十分丰富,有单瓣、重瓣、半重瓣等花型;以及红、粉、白、黄和近似于黑色的紫红色、复色、镶边等花色,在15℃~25℃易开花,花期为春夏,如果气候适宜,其他季节也能开花。虽然极具观赏价值,但属于夹竹桃科的沙漠玫瑰植物有一些有毒,尤其是液汁和它的种子毒性最强。
⑥沙漠玫瑰的种子上布满了白棕色熊毛,种荚裂开后,一阵微风吹过,种子们就会像蒲公英一样飞散出去,变成流浪种子,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风力传播。沙漠玫瑰依靠风力传播,种子的传播机制继承自其祖先的特征。当然,风力传播机制是夹竹桃科多数植物的传播方式,而并非沙漠玫瑰所特有。
⑦沙漠玫瑰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植物资源在被人类利用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统计,截至2009年,沙漠玫瑰属南非白花沙漠玫瑰的野生种群由于园艺等原因在三个世代内减少了 80%,而且这种减少的趋势仍然没有停止。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沙漠玫瑰属。
⑧由于人类对富有经济、观赏等价值的植被趋之若鹜,野生植物资源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威胁。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自18世纪中叶以来,平均每年有两种以上的植物物种因为人类的原因而从地球上消失。
⑨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保护植被已成为人类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选自2021年6月22日《中国科普时报》,有删改)(1)选文第①段引用《小王子》中的描述,有何作用?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沙漠玫瑰听起来和玫瑰很相似,但实际上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
B.沙漠玫瑰属喜欢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无法适应任何寒冷的环境。
C.沙漠玫瑰属植物园艺品种十分丰富,极富观赏价值,但有一些沙漠玫瑰属植物是有毒的。
D.沙漠玫瑰依靠风力传播种子的传播机制属于风力传播机制,但并非沙漠玫瑰所特有。
(4)阅读链接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材料一:
我国的建筑,从士代的官厦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叶圣陶《苏州园林》材料二: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上述两则材料中加点字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请从选文中选择一处有相似特点的语句,从说明文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发布:2024/12/27 2:0:1组卷:10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我们都知道人会长胖,但地球是否也会不断长胖呢?地球又是怎么变胖的呢?地球变胖,说的就是地球不断膨胀的过程。如何证明地球在膨胀?这就不得不说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所相信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假设将各个大洋都刨除,各个陆地板块刚好会严丝合缝地合到一起,组成一个小地球。这一点是当前的板块理论所解释不了的,难不成陆地板块漂移过?
②在宇宙中俯瞰地球,它是蓝色的,宛如一个水球,一块块陆地如同补丁一样漂在海洋中。1915年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突然发现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有着极为相似的海岸线,换句话说,要是把非洲和美洲凑到一起,它们彼此之间竟可以恰好吻合。再看其他陆地的边缘,也刚好能严丝合缝地合到一起。
③事实上,对于板块运动的理论,还有一点是人们无法解释的,即多个板块本源自“一张大补丁”,在漂流的过程中,板块发生碰撞,那么为什么直到今日,陆地还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刚刚分开时的形状呢?还有一个说法,即板块理论说,该理论认为,地壳会在海洋底部扩张,不过却可以在海洋和陆地交界的区域交错,而后进入地幔,再消失。
④这一说法仅仅是一种假设,不曾有什么准确的证据证明地壳会消失在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处。支持板块漂移说的科学家,对于这个“补丁”的难解之谜,一直一筹莫展。于是,一些脑洞大开的科学研究者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地球始终都在不断地膨胀。
⑤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地球不停地膨胀,致使裂缝越来越大,断裂的板块距离也越来越远。水球中的水会不断地填充裂缝,板块与板块分离得也就越来越远,久而久之,陆地和海洋便形成了。而如今的地球,海洋的占比也远远大于陆地。这个观点并非凭空捏造。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一些天体测量也都不再是仅凭想象,比如地球的尺寸和各个大洲的运动情况,等等。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的测量结果是,地球半径每年都会增长16毫米,以此推算,地球的半径在100万年中,会增长16千米,1亿年就会增长1600千米!
⑥目前,地球的半径的为6371千米。按照上述比例增长,地球从最初的小球膨胀到现在的体积并没有花费很长时间。再换一种方式来测算,每个大洋海底扩张的速度是1060毫米/年,将其综合便可推算出,地球的周长平均每年要增加100毫米左右,这一结果与第一种计算方式相差不多,由此可见,地球膨胀学说是能够让人信服的,也就是说,地球的确是会一直“胖”下去的。
(选自《意林》2021年第10期,有删改)(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段的两个反问句,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地壳确实会消失在海洋和陆地的交界处。
C.“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一些天体测量也都不再是仅凭想象,比如地球的尺寸和各个大洲的运动情况,等等。”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地球半径每年都会增长16毫米,地球的周长平均每年都要增加100毫米左右,地球会一直“胖”下去。
(2)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第⑥段第一句中划线的词语“目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12引用:3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孔佳零 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竟然能像气象台那样预报天气。
②青冈栎又叫青冈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它的树叶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色,是名副其实的“气象树”。晴天,它的树叶呈深绿色;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成红色;雨过天晴,树叶又恢复成原来的颜色。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人们便可以预测天气是晴天还是阴雨天。
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树叶中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等,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合成占了优势,所以叶片呈绿色。而青冈栎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当久旱将要下雨前,干旱、闷热的天气使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花青素的合成占了优势,因而叶片变红;当雨后转晴,叶绿素的合成又占了优势,所以树叶又变成了绿色。于是,青冈栎树叶的颜色变化,就成了预报天气的“晴雨表”。
④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这个名字完全可以证明它在预报天气上的地位。在暴风雨将要来临前的两三天,风雨花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所以,当人们看到红花葱兰开花的时候,就会知道不久后将有大雨。这种神奇植物的老家在墨西哥、古巴等地,但红花葱兰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也有种植。⑤含羞草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它其实也是预告天气的一把好手。在它的叶片闭合与张开的过程中,就已经向人们预报了天气:如果叶片闭合快,张开还原慢,预示着明天天气晴朗;反过来,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⑥三色堇是欧洲常见的一种花,它的叶片非常有意思,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气温草”。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气温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气温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当气温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气温回升,叶片又恢复原状。人们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推断出气温的高低。
(选自《科学探秘》2020年第4期,有删改)(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4)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10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