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举了哪个具体事例?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
(2)文中举“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一观点。
(3)文中画线的“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原因是:发现深山的寺庙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发现深山的寺庙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
(4)读了本文,你觉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5)仿照本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有志者事竟成
李白小时候,特别顽皮,经常在上课时,趁着先生不注意偷偷跑出去。
有一天,李白来到河边,看到一个婆婆在河边磨一个铁棒。李白疑惑不解地问:“婆婆您磨它做什么呢?”“磨成针呀!”婆婆语气很坚定。“那得什么能磨成啊?”李白若有所思地问。“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婆婆答。因此,李白深受启发,从此以后,勤奋学习,成为打开文学宝库的人。有志者事竟成
李白小时候,特别顽皮,经常在上课时,趁着先生不注意偷偷跑出去。
有一天,李白来到河边,看到一个婆婆在河边磨一个铁棒。李白疑惑不解地问:“婆婆您磨它做什么呢?”“磨成针呀!”婆婆语气很坚定。“那得什么能磨成啊?”李白若有所思地问。“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婆婆答。因此,李白深受启发,从此以后,勤奋学习,成为打开文学宝库的人。
李白小时候,特别顽皮,经常在上课时,趁着先生不注意偷偷跑出去。
有一天,李白来到河边,看到一个婆婆在河边磨一个铁棒。李白疑惑不解地问:“婆婆您磨它做什么呢?”“磨成针呀!”婆婆语气很坚定。“那得什么能磨成啊?”李白若有所思地问。“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婆婆答。因此,李白深受启发,从此以后,勤奋学习,成为打开文学宝库的人。
李白小时候,特别顽皮,经常在上课时,趁着先生不注意偷偷跑出去。
有一天,李白来到河边,看到一个婆婆在河边磨一个铁棒。李白疑惑不解地问:“婆婆您磨它做什么呢?”“磨成针呀!”婆婆语气很坚定。“那得什么能磨成啊?”李白若有所思地问。“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婆婆答。因此,李白深受启发,从此以后,勤奋学习,成为打开文学宝库的人。
【考点】议论文.
【答案】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发现深山的寺庙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有志者事竟成
李白小时候,特别顽皮,经常在上课时,趁着先生不注意偷偷跑出去。
有一天,李白来到河边,看到一个婆婆在河边磨一个铁棒。李白疑惑不解地问:“婆婆您磨它做什么呢?”“磨成针呀!”婆婆语气很坚定。“那得什么能磨成啊?”李白若有所思地问。“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婆婆答。因此,李白深受启发,从此以后,勤奋学习,成为打开文学宝库的人。
李白小时候,特别顽皮,经常在上课时,趁着先生不注意偷偷跑出去。
有一天,李白来到河边,看到一个婆婆在河边磨一个铁棒。李白疑惑不解地问:“婆婆您磨它做什么呢?”“磨成针呀!”婆婆语气很坚定。“那得什么能磨成啊?”李白若有所思地问。“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婆婆答。因此,李白深受启发,从此以后,勤奋学习,成为打开文学宝库的人。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1引用:1难度:0.7
相似题
-
1.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狼未必是“害兽”ㅤㅤ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狼似乎总和贪婪、凶恶、残暴联系在一起。但美国一些动物学家的最新研究证实:狼并非“一无是处”,在一定的条件下(如某个时期、某个地区等),不但有可能不是“害兽”,甚至还有可能有益于人类呢!
例如,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在澳大利亚草原上,既无天敌,繁殖力又特别强的野兔泛滥成灾,把牧草啃了个精光。饥肠辘辘的牛、羊等家畜只得“望兔兴叹”。后来在动物学家的建议下,澳大利亚从异国“请”来了一批恶狼。很快,奄奄一息的大草原因野兔锐减而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前不久,南美一片森林出现了罕见的“鹿灾”——由于该地自然条件特别优越,鹿的繁殖速度惊人地快,最后数以百计的大鹿小鹿因缺少食物而开始啃食树木了。没过几年,森林一片肃杀——原来,被啃掉树皮、扫光嫩叶的树木经不住成群结(jiē jié)队的鹿的“蚕食”而纷纷枯萎。后来动物学家在“引进”了鹿的“杀手”——恶狼后,森林又奇迹般地恢复了生态平衡。
美国阿拉斯加州荒原上的因纽特人则利用经过特别驯养的“驯狼”来代替猎犬拉雪橇。其实,狼的耐久力和耐寒力都优于猎犬,力量较大,速度较快,于是,“狼橇”已开始在当地风行。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打上“√”或“×”。
①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狼在自然界中生存,有益于人类的发展。
②“奄奄一息的大草原因野兔锐减而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中“野兔锐减”的原因是草原上有了恶狼,狼要捕食野兔。
③文中“望兔兴叹”的具体意思是兔子太多,把草原上的牧草啃得精光,牛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兔子把草吃光,这句话写出了兔子对草原的危害。
④这篇短文的中心是说明狼未必是“害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有益于人类。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狼对人类的作用。
①
②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A.要全面地看问题。
B.要遵循自然规律。
C.不要对狼有偏见,狼是一种完美的动物。
D.狼消灭了野兔和鹿,就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发布:2025/3/12 14:0:1组卷:69引用:1难度:0.2 -
2.课外阅读。
幽默感 在许多国家,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更高的赞赏。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幽默的语言有时可能化解尴尬的场面,也可能于谈笑间有警世的作用,更可能作为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
①譬如在某国家的议会里,曾发生过议员之间争斗的事,有人提议入场者应该把拐杖挂在门口。议长觉得左右为难,若是表决,无论结果如何,总是不愉快的。于是他急中生智,笑着说:“如果为了防止不正当的动作,就须把拐杖挂在会场门口,那嘴也该挂在门口,手脚也该摆在保管处。”引得全场大笑,提议者也在一笑之间摆脱了尴尬的处境。
但是必须强调,幽默并不是讽刺,它或许带有温和的嘲讽,却不刺伤人;它可能是以别人和自己为幽默对象,在这当中,便显示了幽默与被幽默的胸襟与自信。
②有一个秃头者,在别人对他的头发幽默时,当场变了脸,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方幽默不得体,刺伤了他,更可能是因为他原来对秃头有极大的自卑。相反地,③另一位秃头的报纸主编,当别人笑称他聪明透顶时,他居然笑着回答:“你小观我也,我早就聪明‘绝顶’了!”你想,若不是他有相当的自信,又怎么可能接别人的话,幽自己一默呢?
所以,越是胸襟宽广,充满智慧的人们,可能就越富有幽默感。
(1)为什么说“有幽默感的人会受到人们极高的赞赏”?
(2)短文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幽默感能化解尴尬,幽默者充满了自信,这两个例子是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3)“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这是晏子面对楚王的讽刺给予的回答。他的幽默起到了
A.化解尴尬
B.警世
C.不露声色的自卫和反击
(4)仿照下面的例子,写出你对幽默的独特感悟。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是瞬间的灵思。
幽默是发布:2025/3/12 6:30:2组卷:35引用:2难度:0.3 -
3.谈学问 学问学问,要有所学,必先有所问。要有所问,必先有疑。疑是发现问题,问是提出问题,疑问解决了,就获得了学问。
古今许多大学问家,都是学中有疑、善于发问的人。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学者,名叫戴震。他幼年读书时,就曾接二连三地向老师提出疑问,由于他读书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最后成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在人们求知的道路上,怀疑犹如一粒学问的种子,没有它就绝不会开出知识的花,结出智慧的果。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任何有效的怀疑,都必须以大量的实际材料为基础。比如达尔文对“物种不变论”所进行的挑战,绝不是一时的发现,而是他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潜心观察的结果。没有大量的资料,达尔文绝不会提出有价值的怀疑。
疑之所以可贵,就贵在敢于思索,敢于设想,敢于创新,敢于发现真理。地质学家李四光对他的学生说过:“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是千真万确的。让我们举着问号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吧!
(1)短文列举了
(2)结合对短文的理解,说一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的含义。
(3)根据上下文,填入第3自然段的横线上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地心说”被哥白尼怀疑,因而创立了“日心说”
B.由于哥白尼对“地心说”怀疑,因而创立了“日心说”
C.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哪会有哥白尼“日心说”的产生
D.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哥白尼“日心说”的产生
(4)第2自然段开头用“学问家”要比用“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好,为什么?发布:2025/3/13 0:30:1组卷:3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