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乙)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丙)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A
A.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B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C.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2)下列句子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B
A.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太宗,中国古代帝王谥号。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谥号通常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帝王的谥号多为“太宗”。
C.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D.三驱,指古代圣贤之君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是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B
A.甲文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乙文中唐太宗说对于守成之难,现在应当慎之又慎,房玄龄听了之后拜服,改变了自己“创业难”的观点。
C.丙文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三篇短文围绕治理国家阐述了主张,甲文作为奏疏,言辞诚恳急切;乙文和丙文利用对话,塑造了进谏和纳谏的典型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②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5)丙文中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之后说自己“过失堪惊”,“过失”指什么?
【答案】A;B;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2/19 12:30:1组卷:7引用:3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马夬马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B.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C.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D.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对皇帝的尊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如《荆轲刺秦王》说:“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B.黔首: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C.海内:国境之内,也就是指九州全境。古代传说,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天是半圆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大地的四周是四海。
D.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是古代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此处泛指粮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B.在论说的层次上,作者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接着再以前代四位秦君“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
C.文章多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
D.文章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②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发布:2024/12/4 16:0:1组卷:26引用:5难度:0.6 -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节选的课内文言文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影相吊(安慰)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C.舅夺母志(夺取) D、野马也,尘埃也(山野中的雾气)
(2)下列虚词意义相同一项是
A、以:①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B、之: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其: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于:①鹏之徙于南冥也 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游》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如鲲之变化、海运鹏徙、蜩鸠讥笑等等,使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富有传奇的色彩,体现庄子的浪漫主义风格。
B、“逍遥”,庄子指不受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本段所写的鲲鹏能够高飞九万里,能够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它也没有达到真正逍遥。
C、《陈情表》的背景是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D、《陈情表》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4)翻译
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③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发布:2024/12/5 8:0:1组卷:2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与李翰林建书①
[唐]柳宗元 杓直足下:州传遽至,得足下书,又于梦得处得足下前次一书,意皆勤厚。庄周言,逃蓬藿者,闻人足音,则跫然喜。仆在蛮夷中,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月乃二三作。
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②、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明时百姓,皆获欢乐,仆士人,颇识古今理道,独怆怆如此!诚不足为理世下执事,至比愚夫愚妇,又不可得,窃自悼也!
仆曩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今仆癃③残顽鄙,不死幸甚!苟为尧人,不必立事程功,唯欲为量移官,差轻罪累;即便耕田艺麻,取老农女为妻,生男育孙,以供力役;时时作文,以咏太平。假令病尽己,身复壮,悠悠人世,越不过为三十年客耳。前过三十七年,与瞬息无异,复所得者,其不足把玩,亦已审矣。杓直以为诚然乎?
仆近求得经史诸子数百卷,尝候战悸稍定,时即伏读,颇见圣人用心,贤士君子立志之分。著书亦数十篇,心病,言少次第,不足远寄,但用自释。贫者,士之常,今仆虽羸馁,亦甘如饴矣。足下言已白常州④煦仆,仆岂敢众人待常州耶?若众人,即不复煦仆矣;然常州未尝有书遗仆,仆安敢先焉?勉尽志虑,辅成一王之法,以宥罪戾。不悉。宗元白。
(有删改)[注]①这封信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李建:字杓直,曾任翰林学士。②蝮虺(huī):蝮蛇。③癃(lóng):疲病。④常州:李建的哥哥李逊,当时任常州刺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B.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C.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D.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肢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都用“足下”。“足下”后专用为下称上的敬辞。
B.越,文中指古族名。秦汉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又称“百越”等。
C.尧,文中指传说中父系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称“唐尧”,他之后由舜继任。
D.诸子,文中指诸子百家。一般指先秦各个学派的总称。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便用了庄周的话写出自己的心情,把被贬永州喻成“逃蓬藋者”,可以想到作者境遇的凄凉,思想的抑郁。
B.作者介绍永州的环境,南方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眼中则是毒蛇出没之地,即便遇到“幽树好石”,也只能“暂得一笑”。
C.书信末尾,作者说自己在读书,写文章,聊以自慰。作者敬仰李建的哥哥李逊,表示自己要尽力照顾好李逊。
D.这封信是柳宗元向知心朋友谈谪居生活的,作者倾诉忧郁的心情,信的内容广泛,语言精练,意味深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得足下二书,及致药饵,喜复何言。
②仆曩时所犯,足下适在禁中,备观本末,不复一一言之。
(5)文章第三段表达了作者哪些心思?发布:2024/12/31 20:30:2组卷:7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