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提问”与“回答”
      ①有故事说,两个孩子给孔圣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他为什么早晨的太阳大如磨盘,离得近,却不热;中午的太阳小如盘子,离得远,却那么热,这是为了什么?孔圣人瞠目结舌,无以答对。
      ②这样,就有了一个可爱的提问与尴尬的回答的场面,极其生动有趣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就更不用说普通的凡夫俗子了。
      ③“提问”是求知的重要方式,孩子们总是以提问的方式获得知识,所以就有了一套名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丛书,成了青少年益智的读物。
      ④“回答”,却并不简单,即使饱学之士也不敢说能答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于是也就有伟人说:一个傻子提了问题,一百个聪明人都回答不了。
      ⑤但不管能不能回答得了,人群中总有爱提问的与爱回答的两种人存在。
      ⑥提问的前提是置自己于“无知”的位置上。孩子敢于提问,是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甚至那乐趣正在无知之中。
      ⑦一当了“知识”分子,骂人最恶毒的话恐怕无过于“无知”二字;最怕被人骂的话,也无过于这二字。如有人被骂了“无知”,就会觉得是最大的侮辱,如同掘了祖坟,由此,也许会引起没完没了的官司,没准最后会断了交往。
      ⑧人是从孩子长大的,这就决定了人是从无知处起步的。人又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⑨孔子是圣人,种庄稼种菜,就不如老农,在这一方面自然是无知。
      ⑩鲁迅回想自己和不识字的农村孩子闰土在一起,听他讲了很多新鲜的故事和生活,显示了城镇孩子对农村生活的无知。
⑪许多大学问家,都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名世,恰恰是到了晚年,仍哀叹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不知道,表现出对知识追求的不倦精神。
⑫这其间,当然有他们的谦逊,表现出良好的学风与品德,但也确实是他们悟出了人生与世界的深刻关系。生有涯,学无涯;人如沧海之一粟,一粟何以能尽知沧海。这么说,“无知”是人生之必然,且永远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处于“无知”状态。
⑬如此看来,人得保持一种“无知感”,这样才会去探索新的领域,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无知感”的宝贵,几乎像“饥饿感”对于厌食者。
⑭英国著名的散文家罗伯特•林德就写过一篇《无知的乐趣》的散文。为了弄清布谷鸟的生活习性,他像孩子一样观察布谷鸟,他从中体验到“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任他去征服”。这位罗伯特•林德由此还引申出做学问的道理:“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他断然认为 那种把无知的巨大乐趣换成“回答问题的乐趣”,这种人“已经在开始僵化”。
⑮圣人,害怕好为人师,故不耻下问,且“每事问”。既非圣贤,只为了不“僵化”,我们也该有一种孩子的心态,常常保持自己的“无知感”,不要总想“回答”世界,当了蹩脚的“回答者”。
(1)文章开头,记述两小儿向孔子提问之事,其目的是
B
B

A.说明孔圣人无以答对,也是个无知的人。
B.引出本文的论题──“提问”与“回答”。
C.表明尴尬的回答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
D.列举事实,证明了提问是孩子们求知的重要方式。
(2)第⑨-⑩段列举孔子和鲁迅的例子,要证明的观点是:
人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人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3)第⑭段中英国的罗伯特•林德认为“那种把无知的巨大乐趣换成‘回答问题的乐趣’这种人已经开始僵化”,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看法的?
(4)作者在分析“提问”与“回答”二者的关系时,他的观点是:
不要总想“回答”,而应常“提问’,保持自己的无知感
不要总想“回答”,而应常“提问’,保持自己的无知感

【考点】议论文阅读
【答案】B;人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不要总想“回答”,而应常“提问’,保持自己的无知感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6引用:1难度:0.8
相似题
  • 1.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下面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脊梁:
     

    ②不足为据:
     

    (2)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3)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几类人,具体分别指哪些人?试举例说明。
    (4)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发布:2024/12/15 2:30:7组卷:73引用:3难度:0.4
  • 2.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下面对选文中心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就说,言行一致。
    B.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C.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D.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硕果累累,贡献巨大。
    (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之弥高……钻得越锲而不舍”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B.“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写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在于救国。
    C.“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D.“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练习书法非常认真。
    (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将闻先生和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精神品质。
    B.选文详略得当,略写闻一多研究唐诗,详写他研究《校补》和“古典新义”。
    C.选文语言生动,富于感染力。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D.选文结构严谨,第⑦段总承上文,第⑧段总起下文,使内容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发布:2024/12/2 9:0:2组卷:243引用:6难度:0.4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12个字以内)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第④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发布:2024/12/13 21:0:2组卷:254引用:8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