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互动媒体对文学的冲击      21世纪最令人觉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形态的改变,将是“文学”(艺术)与“电动玩具”(或称“互动媒体”),以及“脑波阅读”科技的结合。
      “互动媒体”的普及,将是继电视之后,传播形式新一波最具震撼性的突破。互动媒体与文学(艺术)结合之后,对文学作品最大的冲击就是,使作品的开放性获得空前的延展。也就是说,作品情节不再只是单线的发展,而会变成具有多重,甚至无限的选择性。另外,“模拟现实”的技术也将使作品与读者关系产生新的形态:读者将不再只是在“读”或“看”作品,而是直接“处”在作品的世界之中。
      “脑波阅读”的科技则会使作家对“有意识”以外的领域产生高度兴趣。作家除了用“有意识”写作之外,也会再次如超现实主义者一样,从梦、记忆等“有意识”以外的意识活动汲取灵感。科技发展到能把这些精神状态(脑波)直接显像的时候,作品中“有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织,将会展现出一种目前无法想象的奇诡风格。而作家对“自动写作”的重新借重,也是可以预期的。
      在历史上,科技对人类生活形态的改革,一再使人类对环境与自我的认知产生重大的改变。连带也使文艺的内涵以及读者的“欣赏方式”产生大幅的改变。在21世纪更是如此。彼时,以电脑为基础的高科技,将可以使人足不出户而不虞匮乏,而“模拟现实”以及“脑波阅读”的科技,更将相当程度使人耽溺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扩大。其必然的结果是,人与人的关系将进一步的疏离,达到一种二十世纪无法想象的地步。另一方面,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则会强制性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使人与他人的界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泯灭。于是,在疏离与丧失自我的双重压力之下,人类既会产生对外接触的强烈渴望,也会不时想要逃离人群。因此,文学作品开放性的另一个意义将是,读者不但可以透过“作品”与作者取得某种联系,还可以经“作品”与其他读者接触。而“接触”的意义则不只是读者可以如目前某些电视节目的观众一样,围绕着各式“作品”形成“观众俱乐部”。更重要的是,从未谋面的他们能同时相约“进入”作品,亲自扮演其中的角色,而产生恍如真实的来往。于是,文学作品遂同时既是“接触”的媒介,也是“逃遁”的管道。
      科技对人类的另一个冲击是对人类身外世界的改造。高科技中介之下的二十一世纪的生活,将使人们与自然的关系益加疏远。因此,对自然的乡愁在文学作品中会再度成为重要的母题。其结果是,与神秘主义有关的文学与文化活动也会加速发展,并且与科幻文类形成某种辩证关系。
(1)以下不属于文学作品的开放性表现的一项是
B
B

A.作品的情节具有多重,甚至无限的选择性。
B.作品的结构从表层的凌乱到深层的和谐。
C.可以让读者透过“作品”与作者取得某种联系。
D.读者可以经“作品”与其他读者接触。
(2)以下不属于文学与“脑波阅读”的结合所产生的结果的一项是
B
B

A.作家的兴趣和创作灵感会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产生。
B.作家不再满足于梦、记忆等“有意识”领域里的写作。
C.作家会重新借重“自动写作”。
D.出现超现实主义的奇诡风格的文学作品。
(3)对原文第四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D

A.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冲击很大,但不大会改变文艺的内涵。
B.以电脑为基础的高科技的发展,其必然的结果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从未谋面的他们能同时相约‘进入’作品”,这里的“他们”指读者和作者。
D.文学作品成为“逃遁”的管道,是因为人受到丧失自我的压力。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学的母题也会不断地变化。
B.像《侏罗纪公园》这样用科技制造神话的作品会大量出现。
C.作家对作品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必须超出一般传播媒介的水准。
D.读者不再“读”或“看”作品,而是直接“处”在作品的世界之中。

【答案】B;B;D;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9 8:0:9组卷:5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在世界的各个地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艾滋病、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人们重视技术、经济、贸易、利润、金钱,而不重视文化、道德、审美,不重视入的精神生活。总之,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当今世界的倾向是: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
    B.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
    C.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是时代的要求。
    D.世界面临着追求物质、功利,忽视文化精神的危机与隐患。
    (2)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B.正反论证 对比论证
    C.例证法 喻证法
    D.例证法 对比法

    发布:2025/1/3 8:3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不适合作为读书与成功论据的一句名言是(  )

    发布:2025/1/3 8:0:45组卷:3引用:1难度:0.8
  • 3.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同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选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1)对选文加点词句指代的对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指的是“运动、变化、发展”。
    B.“同一种语言”既包括同一个国家的语言,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语言。
    C.“文字”指的是“书面记载”。
    D.“这些”指的是“离语言不太远的文字”。
    (2)选文第一段关于朱熹与孔子的故事,要证明的观点是
     

    A.语言跟世界上其他万事万物一样也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易觉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C.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方言。
    D.古人说的话,后世的人是听不懂的,需要借助文字来理解。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演变不仅有地域的差异,也有时代的差异。
    B.作者通过研究古代的文字记录来获得对古代语言的一定的认识。
    C.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最大的差别体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D.古代典籍记录的文字必须以语言为基础,但有些离语言是比较远的。
    (4)选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假设论证
    B.引用论证
    C.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

    发布:2025/1/3 7: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