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古蜀栈道》,完成下列各题。
古蜀栈道
刘小方
      ①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②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③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大约200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④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
(选文有删改)(1)本文运用
逻辑
逻辑
顺序,依次从古蜀栈道的概况、
修建原因
修建原因
、修建方式和
作用
作用
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③段最后一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
(4)第③段“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大约200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中“大约”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案】逻辑;修建原因;作用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72引用:6难度:0.7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雪花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①一百多年前,冰川学家们已经开始详细描述雪花的形态了。西方冰川学的鼻祖丁铎耳这样描述雪花:“这些雪花有的像美丽的小侧舌,有的圆形的,有的箭形……但都没有超出六瓣型的范围。”
          ②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却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六角形雪片和六棱柱状雪晶是雪花最基本形态,其它形态不过是这两种基本形态的发展、变态或组合。许多学者用显微镜观测过成千上万朵雪花发现: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和各部分完全对称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无法形成的。在已经被人们观测过的这些雪花中,再规则匀称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因为雪花周围大气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左右上下四面八方都是一样的,只要稍有差异,水汽含量多的一面总是要增长得快一些。
          ③为什么雪花的基本形态是六角形的片状和柱状的?这和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晶体习性有关。水晶和冰晶一样,都是六方晶系,不过水晶是二氧化硅(SiO2)的结晶,冰晶是水(H2O)的结晶罢了。
          ④诗人李白在形容燕山雪花时有一句著名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花真的有那么大吗?其实,雪花是很小的。不要说“大如席”的雪花科学史上没有记录,就是“鹅毛大雪”,也是不容易遇到的。事实上,我们能够见到的单个雪花,它们的直径一般都在0.5~3.0毫米之间。这样微小的雪花只有在极精确的分析天平上才能称出它们的重量,大约3000~10000个雪花加在一起才有一克重。有位科学家粗略统计了一下,一立方米的雪里面约有60~80亿颗雪花,比地球上的总人口数还要多。雪花晶体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状况。据研究,温度对雪晶大小存在影响:当气温为-36℃时,雪晶的平均面积是0.017平方毫米;当气温为-24℃时,平均面积是0.034平方毫米;气温为-18℃时,平均面积是0.084平方毫米,-6℃时,为0.256平方毫米,气温在-3℃时,雪晶的平均面积增大到0.811平方毫米……
          ⑤不难看出,雪花其实是很小的。不要说“大如席”的雪花科学史上没有记录,就是“鹅毛大雪”也不容易遇到。有些文学作品描写天气严寒时,喜欢用“鹅毛大雪”来形容。其实,“鹅毛大雪”是气温接近0℃左右时的产物,并不是严寒气候的象征。相反,雪花越大,说明当时的温度相对比较高。三九严寒很少出现鹅毛大雪,只有在秋末初冬或冬末初春时,才有可能下鹅毛大雪。所谓的鹅毛大雪,其实并不是一颗雪花,而是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而形成的。单个的雪花晶体,直径最大也不会超过10毫米,至多象我们指甲那样大小,称不上鹅毛大雪。在温度相对比较高的情况下,雪花晶体很容易互相联结起来,这种现象称为雪花的并合。尤其当气温接近0℃,空气比较潮湿的时候,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别大,往住成百上千朵雪花并合成一片鹅毛大雪。因此,严格地说,鹅毛大雪并不能称为雪花,它仅仅是许多雪花的聚合体而已。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1)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虽然雪花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但它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的片状和柱状。
    B.在自然界,目前没有发现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
    C.“燕山雪花大如席”说明雪花的大小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天气越冷,雪花越大。
    D.所谓“鹅毛大雪”其实并不能称为雪花,它仅仅是许多雪花的聚合体。
    (2)下列句子说明方法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什么雪花的基本形态是六角形的片状和柱状的?这和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晶体习性有关。(作诠释)
    B.西方冰川学的鼻祖丁铎耳这样描述雪花:“这些雪花有的像美丽的小侧舌,有的圆形的,有的箭形……但都没有超出六瓣型的范围。”(举例子)
    C.当气温为-36℃时,雪晶的平均面积是0.017平方毫米。(列数字)
    D.诗人李白在形容燕山雪花时有一句著名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打比方)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疑问句为题,有助于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B.本文的结构形式为“总-分-总”,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C.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D.“雪花晶体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状况”“完全”一词,语气十分肯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发布:2024/12/21 8:0:2组卷:24引用:1难度:0.5
  • 2.计时的变迁
    漫 奇
          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千百年来教诲人们珍惜时间的格言。光阴即时间,怎么用长度“寸”来计量呢?
          ②在古代,钟表还没有发明,没有时、分、秒之称。但人们利用“观天”“测地”--白天看太阳量阴影,晚上望月亮数星星来计算时间。寸阴、分阴表示短暂的时间也就流传于今了。公元7世纪,我们祖先利用日影变化制成的圭来测量时间,以后又创造了沙斗、漏壶等计时工具。这些就是钟表的“老祖宗”吧!
          ③在现代生活中,时间观念强了,再也不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了,而必须是“7点15分,老地方见面”。对计时的要求高了,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几分钟的差别,上班就会迟到或赶不上火车;几秒钟内会决定一场球赛的胜负;电视和电影的画面每秒变化二十几幅;1/10秒乃至1/100秒决定了短跑运动员谁是冠军。几百年来,以重锤的重力或发条的弹性力为动力的机械钟表,独霸了钟表世界,尽管它的外貌千姿百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内脏”都是由游丝、平衡摆和齿轮等组成,以机械周期性运动作时间的基准,但机械工艺限制了它的准确度,日差变化保持在数秒之内。
          ④电子技术“闯入”钟表世界后,计时的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同凡响的石英电子钟,以俊秀潇洒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它用高稳定度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时间基准,造型新颖,走时准确。层出不穷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电子钟表的功能日臻完美。数字式石英电子钟表,除了显示时、分、秒、日、月、星期、上下午外,还有音乐报时、测时秒表、世界时转换等功能,成为钟表世界中的一颗明星。
          ⑤但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为了研究电子运动、同位素各种粒子的寿命、天文大地测量、空间天文导航、激光测距以及人造卫星的飞行、定位和导弹跟踪,都需要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乃至百亿分之一秒的标准时间。现代化的地震台网在地震的监视和预报中,测试时间上1微秒(1/1 000 000秒)误差相当于距离上的300米。在天文测量时,1毫秒(1/1000秒)的时间相当于太阳附近1万米的误差,真可谓“差之毫秒,失之千里”。人们发现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变为另一种能量状态时会辐射或吸收固定频率的电磁波,把这种频率积累起来也可以计时,称为原子时。于是,铯原子钟就应运而生了,并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导弹、激光测距等国防和科研工作中。
    (选自《科学夜谈》)(1)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计时变迁图。
     
     
     
    →铯原子钟
    (2)第①段引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名言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石英电子钟有哪些特点?根据第④段简要回答。
    (5)结合全文,为什么说“现代科学技术用分秒计算时间就太‘粗糙’了”?

    发布:2024/11/26 7:0:1组卷:566引用:9难度:0.3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为什么穷国多位于热带      ①中学地理课时,我曾问过老师:“热带地区日照时间长,降水比温带充沛,植物繁茂,有些只能收获一季的作物,在热带甚至能收获三季。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什么大多数穷国还都在热带地区呢?”
          ②首先,炎热带来的不适大于寒冷。人类很早就学会了通过生火和狩猎获得动物毛皮取暖,这使得他们即使在温带寒冷的冬季也能过上相对容易、舒适的生活。
          ③热则是另一番情景。人体肌肉活动的能量,其中3/4以热能体现出来。人体必须释放多余的热,才能保持适宜的温度,防止脏器和大脑被高温烧坏。排汗是最重要的散热方式。而热带普遍闷热潮湿,进一步减少了出汗的降温效果。
          ④所以,在热带地区,无论动物,还是人类,都难以保持长时间的运动状态,必须不时停下来休息散热。人类更发展出一种社会化适应方式:午睡,即中午不活动。印度有句谚语:只有疯狗和英国人才在中午的骄阳下外出。
          ⑤一名孟加拉外交官访问温带地区时深有感触:“我看到,在印度和其他热带国家,几乎所有体力劳动者和机关工作者的工作节奏都很慢,稍一用力或用脑就感到四肢乏力,经常休息很长时间。而温带,工作节奏非常快,人们充满了活力,很少休息。”
          ⑥其次,高温环境,特别是全年炎热,大大加快了害虫及寄生虫、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热带国家常年肆虐的血吸虫、疟疾、锥虫病等,使当地人的健康和经济水平长期低下。
          ⑦如非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是采采蝇,这是以吸食哺乳动物鲜血为生的小飞虫。即使今天有了强效杀虫剂,飞虫仍大量繁殖,使得牲畜无法在非洲热带的大片地区存活。人类的生存也步履维艰。在热带医学和药理学出现以前,经济曾被这种灾害破坏,家畜养殖和运输难以为继。且不管诗人如何评判冬季,冬天确实是人类的好朋友;寂静的白色杀手,害虫和寄生虫的天敌。中国北方的谚语说得好:瑞雪兆丰年。
          ⑧最后一个大问题是水。热带地区降水充足,降水往往没有规律、无法预测,且多为暴雨。计算平均降水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里的降水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每年每季都相差悬殊。在尼日利亚北部地区,90%的降水是25毫米每小时的暴风雨,一个小时的降水量(25毫米)等于伦敦郊区皇家植物园平均半个月的降水量。爪哇的降雨更为急迫,全年1/4的降水时速为60毫米。
          ⑨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丛林和雨林杂生,种植颇为不易;这些物种多样的宝库滋养着各种生物,却偏偏不利于人及农作物的生存。结果,人和自然都成了这场战争中的失败者。倘若人们砍伐了丛林,种植农作物,炙热的阳光直射而下,因为没有枝叶的阻隔,倾盆大雨冲走了土壤的营养,造成大面积荒芜和沙漠化。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很快就休耕了,不久,藤蔓和卷须爬满了住宅和寺院,沙漠则荒弃的干旱农庄,而依赖周围地区食品供应的城镇也因此难以兴盛。
          ⑩大自然就是这样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把天使的福音变成了文明的诅咒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2)下列说法与本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热常地区,人体不易散热,工作节奏比较慢。
    B.全年炎热的高温环境加快了害虫及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
    C.热带地区的经济长期被锥虫病灾害破坏,家畜养殖和运输现在都难以为继。
    D.热带地区丛从和雨林杂生,不利于人类及农作物的生存。
    (3)为什么在热带地区计算平均降水量没有意义?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出两种,并分析其作用。
    (5)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天使的福音”“文明的诅咒”在文中各指什么?

    发布:2024/10/25 17:0:1组卷:10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