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ㅤㅤ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二则【乙】ㅤㅤ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王戎〕晋朝人。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信然〕真是这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约定。
②太丘舍去:离开。离开。
③尊君在不:同“否”。同“否”。
④尝与诸小儿游:曾经。曾经。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从故事中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甲】【乙】两个语段都体现了古代儿童的智慧,它们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约定。;离开。;同“否”。;曾经。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9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