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鹫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材料三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有一种不无影响的说法,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然和艺术》中说:“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C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A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BB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C;A;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2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14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IMG签约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4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部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设,大家各同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媼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故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网球职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她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发布:2025/1/11 8:0:2组卷:2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下简称“联大”)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概念,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杺”(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葓、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的新的平衡。
我们早就有碳达峰目标,而把碳中和跟碳达峰放在一块,它的约束力就比较强,简单说就是碳中和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更加明显。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逐渐改变现实,进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20%,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要在未来5年提高0.9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加快绿色能源替代,这是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点在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碳循环经济更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把发电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这样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另外,减少碳排放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如有人买很多衣服放在家里,这些都是不环保的做法,因此要建立可持续消费观念,践行节约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艰辛: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不稳定性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板依然很多,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目标,需要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总体发展态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碳中和目标同样难以动摇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国际方面,《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1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目前的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联大”的承诺不仅展示了大国的勇气与担当,对全球气候治理也起到了激励作用,日、英等国承诺要比中国早1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B.我国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需要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人为形式,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
C.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值达到顶峰,再逐渐下降,碳中和的加入,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更加明显。
D.《巴黎协定》为21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现实状况有关。
B.如果通过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的应用,可部分消除少量不可完全避免的碳排放,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C.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意味着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这对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
D.尽管受到美国贸易保护和新冠病毒等因素影响,但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并未受到影响,这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文中提出了哪些措施和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发布:2025/1/25 8:0:2组卷:3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09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李娜成功与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签约,IMG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这些调侃,是李娜对姜山浓浓爱意的表现方式。
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了称赞卡洛斯使她的网球生涯好转,李娜还特别感谢他“拯救”了她的婚姻。
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动,这也将会是我一生的事业。但是,即便如此,职业生涯就像是人生,它们都会有终点。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32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国家获得的荣誉也是我个人的骄傲。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
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两项跃升到十项,而这一切正源自李娜的成功。
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没,大家各司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娜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发布:2025/1/11 8:0:2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