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生态位法则ㅤㅤ①生态位本是生物学中的概念。很多人都知道,进化论的基本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过一种生物“适应”与否,是针对其所在的局部小环境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某个大环境(如一座森林、一片草原、一条山脉)。因此“适者生存”的意思是说在一个局部的小环境中,如果存在多个相互竞争的生物,那么与环境“适合度”更高的生物更有可能繁衍和壮大下去。这个局部小环境就是“生态位”。
ㅤㅤ②由于气候、地貌的不同,地球上的生态位数以亿计。这就意味着,每一种生态位下都可以有与众不同的“适者”,这也就是地球上生物种类如此繁多的原因。一个生物所处的生态位不仅包括本地的气候、地理因素,还包括与其利害攸关的其他生物。这些生物有的作为食物,有的提供栖息地,于是这一生物也就成了其他生物生态位的组成部分。
ㅤㅤ③当然人类有它的独特性。人类能思考、会说话,善于制造工具运用科学,并且建立了强大的社群和组织,因此人类不是被动地适应已有的局部小环境,而是能够主动去发现、创造自己的生态位。这就衍生出了一个概念叫“潜在生态位”。“潜在生态位”是指目前还没有生物进入的区域,未来一旦有生物进入,这个生物就可以顺利占据这个生态位。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是竞争的最好策略,在这个属于你的生态位里,你可能只有少量的竞争者甚至没有竞争者,你在这个小环境中就能够如鱼得水。
ㅤㅤ④航拍原本是非常小众的领域,但随着无人机的出现,有些人很快掌握了航拍的技艺,他们就找到了自己的“潜在生态位”。在新旧职业更替过程中,一个人能否快速学习并掌握新技能,是他能否适应新环境的关键。越是能主动地了解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新技能,就越有可能找到高价值的“潜在生态位”。
ㅤㅤ⑤创造自己的“潜在生态位”,生物学中的“共生”也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概念。共生指的是两个不同的生物配合默契,互惠互利。人和人能够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社会,也是因为互惠互利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劳动分工和流水线生产,能很好地解决多数人的普遍性需要。但是,人的有些需求是有差异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麻烦,有着不同的痛点。如果你能洞察出某个需求或者痛点,并且真的帮助了一批人,那么你和他们就可以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要与他人“共生”,意味着要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更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他人的痛点和需求更加敏感。在共生的思路下,利他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我。
ㅤㅤ⑥找到或者创造属于自己的潜在生态位,是我们在战略层面做出更好行动的指导原则。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内卷”并非我们必须走的路,我们完全可以避开“内卷”式的竞争,在一个独特而惬意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活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1)下列对生物学中“生态位”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B
B

A.生态位就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局部小环境。
B.与生态位的适合度高的生物更具竞争力。
C.种类繁多的生物组成数以亿计的生态位。
D.某生物可成为其他生物生态位的一部分。
(2)下列对人类社会“潜在生态位”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D
D

A.人类的独特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着“潜在生态位”。
B.主动作为可以让人类突破已有的自然形成的生态位。
C.“潜在生态位”能让进入者避免激烈竞争而获得发展。
D.发现或创造“潜在生态位”可以让人摆脱环境的制约。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找到或者创造属于自己的潜在生态位?请简要概括。

【答案】B;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57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清凉殿里好乘凉
    童木
          古人是如何度过漫长炎夏的?深宅大院里的官宦人家,宫墙内的皇族世家,在同样的酷热时节总会比劳作的底层平民多得避暑的良方。研究中国古代的避暑史,基本是一部宫廷和达官贵族阶层的驱热志。因为在久远年代前的盛夏,任何一块冰,任何一处特凿的清凉窟,都包含着最奢侈的人工。平民只剩得一把扇子打发炎夏的时候,每朝每代的朱门院里都寻得到当时流行的驱热之术。
    《周礼》里的记载,周王的宫廷已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而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还存在。
          汉代皇宫里夏季专用的“皇家避暑套房”叫“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书》里赞叹过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古籍里关于清凉殿的记载,还包括它的房间内其他陈设:“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清凉殿里的石头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装冰块的又是进口的玉晶盘,还有侍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当然是多重降温。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福利。
          到了唐代这种“空调房”被称作“含凉殿”,临着太液池傍水而建,比起汉朝的石头床具加冰玉盘的稚朴,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经算得上是通过机械原理实现的。倪方六讲了个拾遗陈知节给李隆基上书的故事:“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避暑。陈知节见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被赐座后,感觉座内含冻。这扇车基本相当于空调扇,当然不是用电能而是水能,用水来转动扇叶,风扇对凉水吹形成冷气。另外殿里有循环冷水源,四檐装上了水管,靠水的殿堂四边往下淌的水帘,让凉水在屋上循环,降温效果自然极佳,能达到‘座内含冻’的效果。”有学者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环保“空调房”算是舶来品,最早源于东罗马帝国。当时长安城里地位高的大臣家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长安市市长(京兆尹)家里便有。
          若是宋朝有设计类杂志,当时的“空调房”大概会被宋时的编辑称为“贴近自然的和谐设计”:“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倪方六用了“设计时尚”来形容宋代宫中的降温术。当时同样出现了带有机械原理的“风扇”,是用鼓风机带动的。除此之外还有香氛设置: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就能使堂内“清芬满殿”。倪方六说,这算得上是古代空调的空气净化手段,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到了明清时期,可移动式冷源出现了,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意思。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类似于冰箱,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候这种冰桶民间也使用,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冰桶现在看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至于古时消夏的饮食,倪方六谈起了宋时的“冰激凌”。从宋人笔记看,这种古时刨冰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是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的冰酪。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已经花样繁复,夜市的冷饮铺要营业到三更时分方才结束。这样想起来,那时夏季的夜,和我们童年时在街市上买一碗刨冰消夏,似乎已经没有隔着悠长朝代的区别了。
    (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
    (5)通读全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代人们的消夏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发布:2024/12/26 22:30:1组卷:21引用:4难度:0.5
  •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大脑的“顿悟”      (1)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泡澡时突然悟出可以用浮力原理,来解决耶罗王提出的鉴定新造金冠是否被掺假的棘手难题。美国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首次通过研究揭示了大脑产生阿基米德式“顿悟”的独特机制。
          (2)在阿基米德喊出“我找到了”之后,科学史上不乏在电光火石的刹那悟出惊世发现的传奇。牛顿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中脑袋而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即是另一经典例子。千百年来,“顿悟”作为人类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基本得到广泛认可。它具有一些与常规解题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说“顿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阶段;灵感突如其来的时候,自己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在想问题,事后也无法说清究竟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3)然而,大脑在“顿悟”过程中的工作机制是否与用常规办法解题时不同,在科学上一直不甚清楚。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二者在认知机制上完全一样,差别主要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强烈程度上。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以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顿悟”其实和大脑不同寻常的工作方式有关。
          (4)科学家们在4月号网络学术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上介绍,他们让18名研究对象玩一种字谜游戏,内容是找出一个单词,使它能与列出的其他3个不同英文单词搭配,分别重新组合成三个有意义的新词。每名研究对象在解题过程中都需要报告他们经历过的“顿悟”时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对研究对象大脑活动和脑电波的监测显示,“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有密切关系。当研究对象“顿悟”出答案时,这一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通过常规方式获得答案的研究对象则没有这些情况出现。
          (5)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这一机制为大脑“顿悟”时的独特认知过程提供了支持。他们推断,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科学家们称,新研究首次表明,大脑独特的计算和神经中枢机制导致了灵感降临的那些“突破性时刻”。
          (6)英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莱尔德评论说,新结果是他所见到的有关“顿悟”最具原创性的研究之一。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
    (1)文章开头列举阿基米德和牛顿在科学发现中“顿悟”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根据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谈谈“顿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现象。
    (3)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你同意吗?为什么?
    (4)分析第四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5)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发布:2025/1/7 8:0:2组卷:0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的辐射并不可怕      ①前两天,一条微博意外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网友发帖称,“天哪,楼里有家人,貌似媳妇怀孕了,说WiFi有辐射,影响他家媳妇的健康,逐家逐户敲门叫我们不要用……今天已经敲了4次门了。”该微博被很多媒体转发。
          ②WiFi辐射成为公共议题,舆论当然不是乐在戏谑这位“中国好老公、好老爸”,而是指望藉此给大众科普一下辐射常识。因为随着WiFi的普及,各种“想当然”的担心还真不少,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
          ③事实上,辐射一般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核辐射、X射线等,危害较大;非电离辐射则包括紫外线、可见光、手机、电脑、高压线、变电站、手机基站、电视广播等产生的电磁场,危害性较弱。人们通常所说的“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但有时张冠李戴,就带来了心结般的“辐射恐惧症”。
          ④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的量级很小,比用于治疗肿瘤所需要的辐射量差了上亿倍的量级,比一次CT则差了近万倍。WiFi其实与手机信号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微波。目前尚无科学依据表明它会破坏人体DNA或蛋白质结构。
          ⑤再说了,辐射对人体伤害一般是两种效应:一种是辐射量达到一定程度与级别,另一种是长期在辐射环境下的累积作用。生活中电磁波辐射量小,只有24小时不停地暴露在这种辐射环境下,长期累积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⑥这几年,网上网下盛传仙人球、龙舌兰是“防辐射利器”,防辐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妇的“标配”。只是,专家早就提示,类似说法纯属商家炒作,都是忽悠。去年,果壳网发布了“十大最流行谣言”,众多白领心中的“常识”纷纷上榜,其中就有“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的说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欧美国家的孕妇多没听说过防辐射服了。当然,如果媳妇怀孕就要灭了WiFi,那么,手机不能用了,电视不能看了,天上的通讯卫星最好也摘下来了。
          ⑦对辐射危害采取合理防护,这是公共安全的底线。但如果一味将辐射妖魔化,恐怕只会因噎废食。眼下,我们身边的辐射源确实越来越多。然而现代生活注定离不开辐射,只须坚持“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原则,既不掉以轻心,也不杯弓蛇影。平日里,了解电器辐射参数指标,适度远离辐射中心,理性关注,科学防护,辐射其实也不是洪水猛兽。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转发WiFi辐射微博既是戏谑这位“中国好老爸”,也为大众科普一下辐射常识。
    B.从量级上看,WiFi其与手机信号都属于微波,根本不会破坏人体DNA或蛋白质结构。
    C.网上网下盛传的“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说法是忽悠人的,纯属商家炒作。
    D.由于我们身边的辐射源确实越来越多。辐射也就像洪水猛兽般随时侵入现代生活。
    (2)生活中的辐射并不可怕,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辐射恐惧症”呢?

    发布:2025/1/12 8: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