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对光电效应的研究,加深了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科学家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研究光电效应,图中K、A是密封在真空玻璃管中的两个电极,K极受到光照时可能发射电子。已知电子电荷量为e,普朗克常量为h。
(1)当有光照射K极,电流表的示数为I,求经过时间t到达A极的电子数n。
(2)使用普通光源进行实验时,电子在极短时间内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用频率为ν0的普通光源照射K极,可以发生光电效应。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当电压表的示数为U时,电流表的示数减小为0.
随着科技的发展,强激光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光电效应的认识,用强激光照射金属,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吸收到多个光子成为可能。若用强激光照射K极时,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能吸收n光子,求能使K极发生光电效应的强激光的最低频率v。
(3)某同学为了解为什么使用普通光源进行光电效应实验时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不能吸收多个光子,他查阅资料获得以下信息:
原子半径大小数量级为10-10m,若普通光源的发光频率为6×1014Hz,其在1s内垂直照射到1m2面积上的光的能量约为106J;若电子吸收第一个光子能量不足以脱离金属表面时,在不超过10-8s的时间内电子将该能量释放给周围原子而恢复到原状态。
为了进一步分析,他建构了简单模型:假定原子间没有缝隙,一个原子范围内只有一个电子,且电子可以吸收一个原子范围内的光子。
请利用以上资料,解决以下问题。
a.普朗克常量h取6.6×10-34J•s,估算1s内照射到一个原子范围的光子个数;
b.分析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不能吸收多个光子的原因。
【考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光电效应现象及其物理意义.
【答案】(1)经过时间t到达A极的电子数为。
(2)能使K极发生光电效应的强激光的最低频率为。
(3)a.1s内照射到一个原子范围的光子个数为7.93×104个;
b.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不能吸收多个光子,原因见解析。
I
t
e
(2)能使K极发生光电效应的强激光的最低频率为
h
ν
0
-
e
U
nh
(3)a.1s内照射到一个原子范围的光子个数为7.93×104个;
b.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不能吸收多个光子,原因见解析。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497引用:2难度:0.3
相似题
-
1.根据近代物理知识,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29 14:30:1组卷:218引用:2难度:0.3 -
2.在探究光电效应现象时,某同学分别用频率为ν1、ν2的两单色光照射密封真空管的钠阴极,钠阴极发射出的光电子被阳极A吸收,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实验得到了两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乙),如图所示,已知U1=2U2,ν1>ν2,普朗克常量用h表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29 23:30:1组卷:400引用:4难度:0.4 -
3.如图所示,直线为光电子的遏止电压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已知直线的纵、横截距分别为-a,b,电子电荷量为e,下列表达式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19 20:0:1组卷:150引用:3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