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人类起源于一条鱼
①2019年10月26日,有着中国“搞笑诺贝尔奖”之称的菠萝科学奖颁奖大会在浙江温州举行。本届的特别奖菠萝U奖颁给了一项古生物学的成就——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该项研究的宣传语是: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
②澄江古生物化石在业内大名鼎鼎,距今约5.3亿年,是世界范围内保存非常完好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共有16个门类,200多个古生物化石。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大量奇特且完整的古生物,这一发现为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③在这些“小虫虫”中,最为人们所知的是昆明鱼化石,它的发现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有了脊索,接下来动物就可以进化出脊椎,而脊椎对动物来说意义非凡。脊索对昆明鱼的意义在于:首先,有了脊索,昆明鱼在5.3亿年前寒武纪的海洋中就可以拥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昆明鱼体内的肌肉就能以它为基础呈“之”字形排列,从而让其游得更快;其次,有了脊索,昆明鱼便可以进化出一件特殊的“武器”——颌,这个武器对进食和防卫来说非常重要。
④有了脊索和以此为基础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就可以进化出头骨和颅骨。有了颅骨的保护,感觉细胞和神经中枢才能安全地进化。最终,颅骨里面的神经细胞越来越多,形成神经节,众多的神经节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终极成品——大脑。
⑤在了解昆明鱼的情况之后,有的科学家称昆明鱼是当今人类的祖先。这是怎么回事呢?从生物学的系统来看,人的位置是这样的: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亚科-人属。也就是说,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从属于脊索动物门。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脊索动物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支持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人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众所周知,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解剖学家马丁•拉斯科发现,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都曾经出现过鳃裂。所以,人类起源于一条鱼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
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动物界有一种动物和昆明鱼非常接近,那就是文昌鱼。脊索动物门中除脊椎动物亚门外,还有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中只有一种动物,那就是文昌鱼。文昌鱼的大部分特征像无脊椎动物,只是它的背部有脊索。与其他门的动物不一样,文昌鱼一直没有进化,始终在“原地踏步”,这也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
⑦在了解了“小虫虫”的前世今生,尤其是昆明鱼的情况后,你去澄江县看到“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这条标语,一定不会感到不明所以,而是会忍俊不禁。
(选自《知识窗》)
(1)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D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详细介绍了人类起源于一条鱼的原因。
B.第①段采用了以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意在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⑤段中画线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删去后文意会发生改变。
D.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等。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A
A.“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获得本届特别奖菠萝U奖的原因是:研究发现澄江小虫虫是人类的小祖宗。
B.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最早发现昆明鱼,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
C.人类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这个结论虽然非常荒谬,但却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
D.文昌鱼是因为它的背部有脊索,所以一直没有进化,这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
(3)本文为什么说人类起源于一条鱼,请简要概括。
【答案】D;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2/1 8:30:1组卷:252引用:9难度:0.7
相似题
-
1.“三手烟”的危害 说起吸烟,人们认为它只是对那些直接吸烟(一手烟)的“烟民”,或被动吸烟(二手烟)的“被害者”的健康有危害。但现在有研究发现,“三手烟”对人的健康同样有害。美国波士顿“麻州儿童综合医院”的专家们经过研究证明,即使吸烟者将烟熄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室内的家具、地毯、墙壁、衣物等物件表面上仍会残留着吸烟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对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三手烟”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10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这些有毒成分成了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虽然不少烟民为了不危害别人,到露天空旷处和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足以防范“三手烟”的危害。到室外吸烟,吸烟者身上和口腔中残留的有害物质也会被带回室内,污染室内的空气;如果在室内吸烟,即使开着窗或开着风扇,也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吸烟时散发出来的有害物质,很容易滞留在墙壁、家具甚至吸烟者头发和皮肤上,旁人进入室内,就等于在吸“三手烟”。长期在这种吸过烟的环境下生活、工作,哪怕是从未接触过烟草,患肺癌的概率要比不在受烟草侵害的室内增加3倍。
成年人由于抵抗能力较强,“三手烟”对他们的危害短时间内还不明显,“三手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这是因为儿童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远远低于成年人,他们如果在吸过烟的环境里“摸爬滚打”,手上、身上便会沾染这些有害物质,甚至有可能“吃下”一些。
要消除“三手烟的危害,有效的做法就是戒烟。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加大了禁烟的力度。2015年6月1日,我国首都北京开始施行《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禁止吸烟,禁烟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选择《百科知识》有改动)(1)下列对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直接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内容,全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文章开头从“一手烟”二手烟“的危害谈起,自然的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
C.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本段还运用了下定义,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D.文章语言平实,准确,如第三段中加点的“短时间内“就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下列关于“三手烟“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手烟“是指室内的家具,地毯,墙壁,衣物等物件表面上残留的有害物质。
B.“三手烟“是指吸烟者身上和口腔中残留的被带回室内,污染室内空气的有害物质。
C.“三手烟“是指吸烟者吸烟时散发出来的滞留在墙壁,家具等物体表面甚至吸烟者的头发和皮肤上的有害物质。
D.“三手烟”是指包括氢氰酸、甲苯、砷、铅、一氧化碳、放射性元素钋-210和其他10余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在内的有害物质。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到露天空旷处和允许吸烟的场所吸烟完全可以防范“三手烟”对人的危害。
B.消除“三手烟”危害的唯一方法是在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禁止吸烟。
C.从不吸烟的人也会患上肺癌,都是因为他们大量吸入“三手烟”,致癌物质在肺部积聚过多。
D.在室内吸烟时,可以通过开窗或开风扇减轻“三手烟”对人的危害,但无法完全清除“三手烟”。发布:2024/11/11 8:0:1组卷:6引用:3难度:0.6 -
2.说明文阅读。
真假近视都是不可逆的 ①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患者呈现低龄化、度数高的特点,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很多家长认为假性近视或低度的真性近视是可逆的。在门诊中,经常有近视患儿家长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的视力恢复正常?”一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而在调查中,居然有近五成的家长不知道近视是不可逆的。
②事实上,如果是真性近视,无论中低度还是高度近视,都不可逆。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对这种类型的“近视”,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是可以恢复部分视力的。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很少有一直能维持视力而不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者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现有的任何方法,都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
③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并非一朝一夕。刚出生的婴幼儿都是远视眼,一般而言,4-5岁的孩子应该具备2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6-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度到150度的远视储备。所有近视眼的发生,都是从远视储备消失的那一刻开始的,尽管此时双眼的视力可能是1.0甚至更好。当远视储备消失后,由于青少年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眼轴会继续拉长,就必然会发展成近视眼。因此,远视储备的珍惜和维护,在近视防控中至关重要。有的孩子上学期视力还是1.0,才过了半年就变成0.5了。其实,这种视力的急剧下降并不突然,因为从半年前远视储备消失开始,近视就启动了。
④那么,导致远视储备被迅速消耗的“元凶”包括哪些因素呢?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包括看手机、看电脑、看书、写作业、练琴等)和缺乏日间的户外活动是主要原因。医生推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至少每天2-3小时,但很多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做不到。课间10分钟的户外活动,对于近视防控至关重要,但很多学校为了避免课间学生打闹,索性禁止学生课间10分钟外出活动。
⑤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患了近视,戴上眼镜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医疗手段永远都是辅助的。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天天玩游戏,不多到户外活动,近视就会不断加深。因此,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才是近视防控中最重要的一环。
(1)根据文章内容,给“假性近视”下定义。(50字以内)
(2)选文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段加点的“到目前为止”能否删去?为什么?
(4)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不管是中低度近视,还是高度近视,一旦是真性近视。都不可逆。
B.假性近视,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很少有一直能维持视力而不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
C.一般而言,6-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度到150度的远视储备。
D.所有的青少年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眼轴会继续拉长,就必然会发展成近视眼。发布:2024/12/27 3:0:1组卷:94引用:4难度:0.5 -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蝠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辨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⑩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⑪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⑫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⑬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的确,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简析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
(2)选文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下面句子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4)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蝙蝠的。发布:2024/10/26 17:0:2组卷:7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