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北”造林记
      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有一群人,为了生存,为了明天,奋力前行。漫漫30多年征程(1978年始),他们构筑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中国三北防护林。
      这条“绿色长城”跨越三北,见证了亿万三北人生存环境和命运的改变,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
英雄史诗
      30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黎明,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全国联户承包治沙先行者。
      当年,为了承包3 500亩沙地种树,石光银卖骡子卖羊。所有人都认为他脑袋被驴踢了。这里黄沙一片,哪见长过一棵树?
      于是石光银有了个外号“石灰锤”。“石灰锤”的意思是“傻子”。“石灰锤”认准的事就是板上钉钉。
      树真的种活了!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石光银大手一挥,把招贤榜贴到乡政府门口:要想栽树你就来,我出树苗你来栽!在石光银的带领下,127户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结果是铩羽而归。新承包的这5.8万亩沙地,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
      一年失利,来年再战。三战“狼窝沙”,终于大获全胜。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大漠逐梦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牛玉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西北女人,一个堪比豪杰的巾帼英雄。夕阳西下,点点金光在青翠的枝叶间跳跃。64岁的牛玉琴微笑着,身后白里透红的蜜桃挂满枝头,拖曳在地。“再过半个月,这些蜜桃就可以上市了。今年蜜桃又要大丰收。”牛玉琴的儿子说。
      在牛玉琴的诉说中,我们一步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1985年,她和丈夫张加旺承包了万亩荒沙。每天天不亮,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架子车拉着树苗,两道车辙,几行脚印,伸向再也不用借锅借米的梦中好光景。
      一次,她突发阑尾炎,到医院做手术,伤口没长好就跑回来种树。没工夫去医院拆线,她抄起一把剪树枝的剪刀,撩起衣襟,“咔嚓”一剪子下去,一咬牙,把带着血丝的线从肉里抽了出来。
      她没料到,还有更痛的痛在等着她。加旺病了——骨癌。她独自挑起全家担子。安葬好丈夫的第二天,她就带着造林队开进了沙漠。
      一场暴雨令她浑身透湿,发起高烧。她拔下一根缝衣针,给自己十指放血。不管用,又找来大把干辣椒面,泡到开水里,连喝两大碗。天亮了,摇摇晃晃进了林地。
      那几年,牛玉琴倒霉透顶,几乎山穷水尽。
      卖!她卖口粮、卖水缸、卖皮袄、卖棺材,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换钱买树苗。
      不知多少人劝她改嫁,把林子卖了,过几天好日子。牛玉琴就一句话:“树,我不能卖;人,我不改嫁。”
      她腰上挂着一只小小的铜铃铛,那是结婚前加旺送她的定情信物,已戴了48年。铃铛摇曳着她和丈夫共同的富裕梦。为了这个梦,再累,再苦,她不放弃。
      年复一年,牛玉琴种树出了名,还作为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杰出代表登上了联合国讲坛。人一出名,流言也跟着来了。有人说,她这个英雄掺了沙子,造林的亩数是虚报的。
      牛玉琴的儿子气血翻涌,要跟人家拼命。不动声色的牛玉琴摁住儿子。
      专业人员来了,精确测量后得出结果:牛玉琴治理荒沙1.7万亩,植树100万棵以上,植被覆盖率40%以上。
      此招一出,谣言顿消。
      如今她治沙11万亩,已达到行政区划允许范围的极限。无沙可治的牛玉琴,感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这是一个逐梦人无梦可逐的痛苦和惆怅。
      3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北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三北工程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工程之难,效果之著,为世人瞩目、惊叹。
      车行迅疾,语声渐远。极目远眺。遍染绿色的沙丘与依旧褐黄的沙丘交错而立,相互守望。我们不禁遐想,这黄丘与绿丘是否也会喁喁私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C
C

A.石光银把树种活了,在他的号召下,很多人加入造林队伍;在他的带领下,众人历时三年三战“狼窝沙”,取得成果。
B.在治沙方面,牛玉琴巾帼不让须眉,曾因治沙成就突出登上联合国讲坛,如今,她治沙的面积已达到政府划定的上限。
C.牛玉琴吃苦耐劳、性格坚强。她做阑尾炎手术,未等伤口痊愈就跑回沙地种树;她在丈夫安葬后的第二天就到沙漠治沙。
D.文中写人们传谣、专业人员测量这两件事,突出了牛玉琴的治沙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牛玉琴的敬佩和对造谣者的痛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这篇通讯选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将三北人30多年的造林历程再现在读者面前,构思严谨,情感丰沛,极具感染力。
B.通讯描写了牛玉琴栽种的蜜桃树硕果累累的景象,从这一景象可知,牛玉琴种树治沙成果显著,而且已产生经济价值。
C.牛玉琴腰间挂着的铜铃铛既象征着他们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寄托了他们共同的富裕梦,铜铃铛给牛玉琴提供了精神动力。
D.这篇通讯的结尾处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沙丘守望、对话的情景,借描写沙丘,赞扬了三北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
(3)自1978年始,三北造林人在三北大地上奋斗了30多年,做出了怎样的壮举?他们带给世人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三北”造林记》是中国新闻奖2014年特等奖获奖作品。请结合选文,从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其获奖原因。

【答案】C;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2/15 22:0:2组卷:41引用:5难度:0.1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1年,朋友们建议杨绛先生在百岁生日来临之际,通过答问方式与读者作一次交流,以感谢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杨绛先生同意,并把提问的事交给了历年来投稿较多、比较熟悉的《文汇报•笔会》。主编周毅获此机会,与杨先生作了以下笔谈。《笔会》于1946年7月1日出版第一期,是中国现有报纸中历史最悠久的副刊之一。
          周毅:尊敬的杨先生,请允许我以提问来向您恭祝百岁寿辰。您的生日是1911年7月17日。仔细论起来,您出生时纪年还是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请问,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您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
          杨绛:我父亲是维新派,他认为阴历是满清的日历,满清既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
          7月17这个公历生日是我一岁时开始用起来的。我一岁时恰逢中华民国成立。我常自豪地说:“我和中华民国同岁,我比中华民国还年长一百天!”7月17日是我生日,不是比10月10日早一百天吗?
          周毅: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但您的作品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访问杨先生,您觉得您作品中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
          杨绛: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
          周毅:在您翻译的四部作品中,《斐多》是您的跨界之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进入哲学,苏格拉底而对死亡“愉快、高尚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主治忧愁的译作,有纪念钱先生的特别意义吗?
          杨绛:1997年早春,1998年岁末,我女儿和丈夫先后去世,我很伤心,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
          我选定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我感到女儿和钟书并没有走远。
          周毅:杨先生,您觉得什么是您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您觉得您身上的那种无怨无悔、向上之气来自哪里?
          杨绛: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历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
          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周毅: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一段话,已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生命的参照坐标,不过也只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期颐之境,几人能登临?如今您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吗?能谈谈您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吗?
          杨绛:我也不知道自己如今身在境界第几重。
          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我每天从床上起来,就想“今天不知又会发生什么意外的事?”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和洽些,这方面总有新体会。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摘编自《坐在人生边上》,《文汇报•笔会》2011年7月8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公历生日是什么时候用起来的问题,杨绛表示她的父亲是维新派,在她一岁时满清灭亡,她就开始用起公历生日。
    B.被问到作品中利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时,杨绛认为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不应追赶潮流,自己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
    C.关于跨界翻译《斐多》的原因,杨绛坦言是为了逃避亲人离世的悲痛,这不是怯懦的表现,苏格拉底给予她生活的勇气。
    D.关于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什么的问题,杨绛认为这个品质是肯吃苦,这也是她亲身经历的艰苦孕育的智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绛与《文汇报•笔会》在本次笔谈前就较为熟悉,有较多交流,《笔会》借此次访谈机会为杨绛和读者创造了交流的平台。
    B.周毅作为提问者,为访谈做了大量前期准备,了解杨绛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采用笔谈的方式可以让回答更加从容而深入。
    C.杨绛作为回答者,面对访谈问题给予了坦诚而真挚的答复,展现了一位走过百岁人生的作家、翻译家的精妙文笔和深刻哲思。
    D.副刊在一份报纸中承载了更多的文艺性和思想性,有相对独立的文化积淀与精神质地,不同于报纸的新闻版,不具有新闻性。
    (3)本文是如何层层深入地展开对话的?请结合文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发布:2024/12/9 17:30:4组卷:8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惠特曼访问记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 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尘不染,有如一张松木台子因反复擦洗而变旧了。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我理清了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至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家伙瘸瘸拐拐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有删改)
    【注】①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1)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
     

    (2)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4)第⑤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用?
    (5)第⑥段中惠特曼说他最喜欢那些运动员,对其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曾与惠特曼荣辱与共。
    B.这些人保持着身体和心灵的干净,充满了活力。
    C.这些人曾给惠特曼以激励,帮他走出了最低潮。
    D.这些人朴素亲切,心灵上与惠特曼有契合之处。
    (6)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发布:2024/12/19 3:0:1组卷:104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面对面专访来成都讲课的俞晓红教授。她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研究《红楼梦》的体会、心得,以及需要向受众广泛传输的见解等。她认为,解读《红楼梦》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讲,没必要去追究学术性高低,研究红楼梦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
          俞晓红专门为中学语文教师写了一本专著《漫卷红楼: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她将自己几十年的红学学术功底融汇其中,启发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对《红楼梦》的阅读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业内称之为“目前有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
          记者:读高一的学生,一般是十五六岁的孩子。给这个年纪的读者讲《红楼梦》,会与成年人讲解有所不同吗?
          俞晓红: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不应该低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曾有学者表达过这样的顾虑:对高一的学生讲整本《红楼梦》,“宝黛爱情”要不要讲?我说,为什么不讲啊,如果没有宝黛爱情,就没有《红楼梦》了。而且,我认为,当学生真正读懂了“宝黛爱情”,反而能明白真正的爱情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境界,是为对方着想的真爱。所以名著阅读就是一种高质量的“爱的教育”。我这么一说,这位学者就很释然。
          记者:浸润在《红楼梦》里近50年,您觉得自己的人生吸收了哪些营养?或者说,您阅读《红楼梦》,最深的感触有哪些?
          俞晓红:不同年龄段的人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兴趣点。中学时代主要是关注青春生命,也包含爱情在内,为林黛玉哭。到了大学,正好受到中文系的专业教育,开始有自己的一些学术思考。《红楼梦》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品,但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是超前的。所以很多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都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遭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从中获得精神支撑,或者受到一些启示。《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但里面有很多的哲学思考。我记得,资深红学家、学者蔡义江先生说过,他每读一次《葬花吟》,便哭一次。当时他都70多岁了。我就在想,一个男性学者在这么大年龄时,读到《葬花吟》为什么还会哭呢?应该不只是因为沉浸在诗作带来的感伤中,而是《葬花吟》促发了他的哲学思考。这是一首赞美青春生命的诗,是生命的赞歌,它有哲学的层次。
          记者:当下,互联网科技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随之AI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出现像ChatGPT这样的高级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学术论文撰写等都带来不小的冲击。你觉得,这对《红楼梦》研究会有怎样的影响?
          俞晓红:ChatGPT出来以后,我们在同学群中就开始讨论了。ChatGPT这一款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可以即兴创作诗歌,可以设计代码,可以写教学设计等,于是我也立刻试用了它,试用了好几天,后来就没有多大兴趣了。我提问ChatGPT:曹雪芹是谁?它输出的答案很奇怪,不靠谱,甚至有些信息还存在错误。但英语专业的教授就认为它很好,觉得它能够帮助大家广泛地搜集资料,指导学生拟写论文。我想,这可能跟它的资料库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它的资料库越来越丰富,答案可能也会越来越准确。但就目前,还是不行的。
          记者:这样说来,像《红楼梦》的研究和阅读,应该也有机器不能替代的部分吧。
          俞晓红:是的。比如说,当你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阅读《红楼梦》,收获的是属于个性的、灵动的、鲜活的东西,这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机器本身没有主观情感的存在。另外研究《红楼梦》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红学家吕启祥老师跟我说,晓红啊,60岁到70岁是你人生最好的年龄。退休后你有大量可支配的时间,你的学术积累比较深厚,人生经验也很丰富。研究《红楼梦》恰好需要这些,我相信你会写出很多好东西。因此,我对未来十年的学术生命,会有一个期待和规划。我不知道AI能不能完全取代我这些生命经验,至少目前还不能。
          记者:《红楼梦》研究中存在一种“索隐”现象。有的人要在字里行间找背后的微言大义,认为小说里的某某角色是影射现实中某某人物。对于这种解读,大众读者该怎么对待?
          俞晓红:学文学的要守住一点:考据不能脱离文本。小说作为文学,它虽然有一定的生活原型,但它更是对生活原型的提炼和加工。如果过度一一对应,相当于把文学的品格降低了。当然,曹雪芹的确是用了一些隐喻的方式,表达了曹家败落的一些故事。但是我们今天在索隐的时候,要把握好一个度。除非有历史资料印证才行,否则硬去套,就容易把一个学术问题变成一个想入非非的猜谜游戏。这在文学研究中是不可取的。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有它的历史根源。比如《左传》《史记》,因为是史家写的,有时候写帝王不便直说,就要用曲笔,用春秋笔法,于是后世解读就会出现从微言里寻找大义的思维方式。
          记者:除了上述问题,我还注意到,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读《红楼梦》,读得很投入,很热烈,但却容易陷入偏执、封闭的状态,听不进跟自己不同的意见。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对《红楼梦》进行沉浸式阅读,又不迷失自我?
          俞晓红:审美是需要距离的。沉浸式欣赏是没错,读者沉浸阅读《红楼梦》中,会跟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往前走,跟着他们的情感升华思想,从而在这体验中,获得对时代、对社会、对人性有更深切有效的认知。但沉浸之后我们还是要有出来的能力,出入自由。沉浸一旦过度,出不来,就成了沉溺。有时候,有些读者不知道把握审美的距离,不能足够理性地去看待文学形象,就会把自我投射到角色中,进行偶像化,或者神圣化,不允许别人说他喜欢角色的任何一句坏话。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度,喜欢文学也是一样。如果过了这个度,走上极端以后,有可能会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甚至会损害身心健康。这值得警惕。
    (摘编自《<红楼梦>是值得用生命去阅读的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晓红教授认为,解读《红楼梦》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讲,不一定要去追究学术性高低。
    B.业内人称俞晓红的专著《漫卷红楼: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为“有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
    C.俞晓红消除了曾有学者表达过的疑虑,她认为我们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
    D.不同年龄段的人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兴趣点,俞晓红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述了该观点。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中俞晓红教授谈论了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她认为ChatGPT未来还是不能取代她的人生经验。
    B.记者提问俞晓红教授具有针对性,针对她在《红楼梦》研究心得上进行提问,她从三个大方面进行回答,回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C.俞晓红谈论到从《红楼梦》中可以获得精神支撑和受到启示,具有超前性,所以人人阅读《红楼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D.在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红楼梦》一直保持学术热情,并且她认为对《红楼梦》进行沉浸式阅读应保持距离。
    (3)从访谈中可知,记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访谈,请同学们根据访谈内容为其拟写三个合适的标题,并说出依据。

    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1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