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甲、乙两位同学均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使用镁片和铝片作电极,但甲同学将电极放入6mol/LH2SO4溶液中,乙同学将电极放入6mol/LNaOH溶液中,如图:
(1)写出甲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2H++2e-=H2↑2H++2e-=H2↑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Mg-2e-=Mg2+Mg-2e-=Mg2+.
(2)写出乙池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Al+4OH--3e-=AlO2-+2H2OAl+4OH--3e-=AlO2-+2H2O
(3)如果甲和乙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则甲会判断出MgMg活动性更强,而乙会判断出AlAl活动性更强.
(4)由此实验,可得到如下哪些正确结论:ADAD
A、利用原电池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介质
B、镁的金属性不一定比铝的金属性强
C、该实验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已过时,已没有实用价值
D、该实验说明化学研究对象复杂,反应受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点】探究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综合.
【答案】2H++2e-=H2↑;Mg-2e-=Mg2+;Al+4OH--3e-=AlO2-+2H2O;Mg;Al;A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6引用:5难度:0.5
相似题
-
1.实验小组探究铝片做电极材料时的原电池反应,设计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
【实验1】装置 实验现象 左侧装置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灯泡亮
右侧装置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镁条、铝条表面产生无色气泡
【实验2】将实验1中的电解质溶液换为NaOH溶液进行实验2。
(2)该小组同学认为,此时原电池的总反应为2Al+2NaOH+6H2O=2Na[Al(OH)4]+3H2↑,据此推测应该出现的实验现象为
实验2实际获得的现象如下:装置 实验现象 ⅰ.电流计指针迅速向右偏转,镁条表面无气泡,铝条表面有气泡
ⅱ.电流计指针逐渐向零刻度恢复,经零刻度后继续向左偏转。镁条表面开始时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气泡逸出,铝条表面持续有气泡逸出
(4)ⅱ中“电流计指针逐渐向零刻度恢复”的原因是
【实验3和实验4】
为了排除Mg条的干扰,同学们重新设计装置并进行实验3和实验4,获得的实验现象如下:编号 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3 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铝条表面有气泡逸出,铜片没有明显现象;约10分钟后,铜片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铝条表面气泡略有减少。 实验4
煮沸冷却后的溶液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铝条表面有气泡逸出,铜片没有明显现象:约3分钟后,铜片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铝条表面气泡略有减少。
A.上述两装置中,开始时铜片表面得电子的物质是O2
B.铜片表面开始产生气泡的时间长短与溶液中溶解氧的多少有关
C.铜片表面产生的气泡为H2
D.由“铝条表面气泡略有减少”能推测H+在铜片表面得电子
(6)由实验1~实验4可推知,铝片做电极材料时的原电池反应与发布:2024/9/20 0:0:11组卷:117引用:4难度:0.5 -
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进行探究,并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
(1)以上四个装置中,能发挥盐桥作用的是
(2)若以A、B为电源,分别电解等浓度、等体积的NaCl溶液,当消耗等质量Zn时,产生的H2
(3)如果C装置中U形铜导体在插入溶液前是粗细均匀的,插入足够长时间后,仔细比较两端的变化是
(4)D装置充分作用后,左侧溶液中的浓度SO2-4的浓度.SO2-4发布:2024/12/11 8:0:1组卷:23引用:0难度:0.9 -
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索Al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表。
编号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① Mg Al 稀盐酸 偏向Al ② Al Cu 稀盐酸 偏向Cu ③ Mg Al NaOH溶液 偏向Mg
(1)实验1、2的Al所作的电极是否相同?
(2)写出实验2中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铝电极 铜电极 电池总反应
(4)实验3的结果引起了兴趣小组的重视,他们以Al、Zn为电极材料,浓硝酸为电解质溶液组成了一套装置,请结合实验3的结果推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应为
(5)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在原电池中金属铝作正极还是负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