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 颂
郭沫若 清晨的橘园,暮春,尚有若干残橘,剩在枝头。园后为篱栅,有门在正中偏右,园外一片田畴。左前别有园门一道通内室。园中右侧有凉亭一,离园地可高数段。亭中有琴桌石凳之类。亭之阶段,正向左,阶上各陈兰草一盆。阶下置一竹帚。园中除橘树外,可任意配置其他竹木。
屈原年四十左右,着白色便衣,巾帻,亦由左首出场。左手执帛书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遥,时复攀弄残橘,闻其香韵。最后于不经意之间摘其一枚置于右手掌上把玩。徐徐步上亭阶,坐在阶之最上段。一时闻橘香韵,一时复举首四望。有间置橘于阶上,展开帛书,乃用古体篆字所写之《橘颂》。字系红色。用朱写成。
屈原:(徐徐地放声朗诵。读时两手须一舒一卷)
辉煌的橘树呵,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
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呵,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
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
植根深固,不怕冰雪雾霜。
赋性贞坚,类似仁人志士。 你看那些橘子树吧,那真是多好的教训呀!它们一点也不骄矜,一点也不怯懦,一点也不懈怠,而且一点也不迁就。(稍停)是的,它们喜欢太阳,它们不怕霜雪。它们那碧绿的叶子,就跟翡翠一样,太阳光愈强愈使它们高兴,霜雪愈猛烈,它们也丝毫不现些儿愁容。时候到了便开花,那花是多么的香,多么的洁白呀。时候到了便结实,它们的果实是多么的圆满,多么的富于色彩的变换呀。由青而黄,由黄而红,而它们的内部——你看却是这样的有条理,又纯粹而又清白呀。(随手将劈开了的橘子分示其内部)它们开了花,结了实,任随你什么人都可以欣赏,香味又是怎样的适口而甜蜜呀。有人欣赏,它们并不叫苦,没有人欣赏,它们也不埋怨,完全是一片的大公无私。但你要说它们是——万事随人意,丝毫也没有一点骨鲠之气的吗?那你是错了。它们不是那样的。你先看它们的周身,那周身不都是有刺的吗?(又向橘树指示)它们是不容许你任意侵犯的。它们生长在这南方,也就爱这南方,你要迁移它们,不是很容易的事。这是一种多么独立难犯的精神!你看这是不是一种很好的榜样呢?
(选自《屈原》第一幕,有删减)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写橘树的?
(2)作者笔下的橘树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4)文章借橘树表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1)叶子、花、果实、精神品质,由表及里的顺序。
(2)勇敢坚强、毫不迁就、大公无私、不容侵犯。象征。
(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强烈地表达了对橘树精神品质的赞美。
(4)表现了屈原品格高尚、意志坚强、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
(2)勇敢坚强、毫不迁就、大公无私、不容侵犯。象征。
(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强烈地表达了对橘树精神品质的赞美。
(4)表现了屈原品格高尚、意志坚强、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3引用:5难度:0.9
相似题
-
1.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红叶与霜无关 霜冻是我国“旱涝风冻”四大气象灾害之一,我国历史上史书和地方志中霜害记载不绝。1953年4月11日-13日,我国北方发生了一场大范围霜冻,仅冬小麦一种作物就减产50亿斤,造成了严重的国民经济问题。
可是,这种霜冻灾害却并非是由水汽凝结成的白色晶体——霜本身所为,即并非是因霜而冻。造成霜冻灾害的罪魁祸首,乃是与白霜同时发生的零下低温,最终使农作物细胞死亡。实际上,当大气中水汽凝华成霜时,不仅不会吸收热量降低气温,反而会因释放出大量的凝结替热而减缓气温下降。贡献反成罪状,岂非使它“冤上加冤”?
当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白霜也不是净背黑锅,同样也有因这类张冠李戴而冒受“荣誉”的情况。这里说的是秋天的美景红叶。
古人们认为秋天的红叶是由于“霜打”而形成的。例如,明戴缙的“黄栌千里月,红叶万山霜”,清颜光敏的“秋色何时来,万里霜林丹”等,当然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了。甚至,有一位现代诗人也说:“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欲浓”。
而实际上,树叶的变红与白霜本身无关,而是低温使根部吸水减少进而导致叶子中的水分减少,因而使叶绿素生成少而破坏多,花青素(主要是红色)显现的结果,叶子变红实际上常常在地面温度降到0℃以前就出现了。
(1)这篇文章是按
(2)第一段画线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文中举例写“古人们认为秋天的红叶是由于霜打而形成的”,有什么作用?
(4)既然红叶与霜无关,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致使树叶变红呢?请概括回答。发布:2024/7/14 8:0:9组卷:6引用:1难度:0.3 -
2.阅读《你的睡姿和枕头“搭”吗?》,回答问题。
你的睡姿和枕头“搭”吗? ①人类睡眠时间占整个一生的近1/3,枕头也伴随我们近1/3的人生历程。因此,睡眠时选择良好的枕头对我们的休息状态影响很大,不合适的枕头往往还是许多颈肩背部病痛的祸根。
②使用枕头是必要的。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枕头的作用。人体颈椎有一个弧度,称为生理性前凸。在任何情况下,人体保持这种自然生理弧度是最舒服的,包括在睡眠的时候。枕头的作用,就是在人睡觉时维持这个正常的生理弧度,保证颈部的肌肉、韧带、脊柱及各组织,可以处于放松状态。
③枕头过高并不好。有句老话说“被罩常洗被常晒,高枕无忧美梦来”,但是,其实枕头过高并不好。如果枕头太高,会引起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过伸状态,引起不适。如果平躺时,枕头下陷一部分刚好可以支撑住颈曲就可以了。对于少数喜欢趴着睡的人,更要注意选择薄枕头。不一定用来枕头,也可以垫在腹部,用以缓冲趴着时对内脏的压迫。此外,我们枕的位置也很重要。虽叫枕头,到其实是枕在靠近脖颈的地方。
④睡姿不同枕头材质有讲究。不少人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枕头会有什么问题,也不会在选择枕头上下很多功夫。每天枕着的枕头要么过硬,要么过软,要么很高,要么很矮;有的人甚至在枕头里填棉花,塞衣服、海绵,还有很多枕头里填着弹簧枕心。想一想看,那么长的时间里把脑袋枕在一个极不舒服的位置上,颈部和肩部的肌肉该多么紧张啊!
⑤一般说来,枕头的材质不要过软或过硬,适中就可以了。太硬的枕头,会导致睡眠时呼吸不畅,而太软的枕头则会造成头颈部压力过大,导致血流不畅。
⑥对于喜欢平躺睡的人,枕头里面的材料一定要柔软且有弹力。多孔纤维枕头是种很好的选择,因为其透气,弹性大:喜欢侧身睡觉的人,枕头就需要稍微硬一些,压下去保证脖子和身体平直,让颈部肌肉放松。荞麦枕头很合适,而且这种材质冬暖夏凉,还能顺着头部的移动改变形状,用起来非常舒服:喜欢趴着睡的人,则可以选择轻薄的羽绒枕头,蓬松而透气,有效地减少内脏受到的压迫;而对于有颈椎问题的人,可以选择记忆枕。记忆枕可以固定头部位置,防止落枕的问题发生,也可以减轻压迫感。
⑦枕头清洁更必要。我们头发和脸部油脂分泌较多,也容易依附更多的灰尘和细菌,还有一些人睡觉时可能会流口水。所以,枕头是非常容易脏的。一定要定期清洗枕套,定期把枕头放在太阳下晾晒杀菌。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依次从使用枕头的必要、睡姿与枕头材质、枕头的高度、枕头清洁等方面进行说明。
B.题目“你的睡姿和枕头‘搭’吗?”采用了问句,形式新颖,“搭”字活泼俏皮。
C.枕头过高并不好,枕头太高,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过伸状态,会引起不适,所以我们选择合适的枕头,同时要枕在靠近脖颈的地方。
D.“一般说来,枕头的材质不要过软或过硬,适中就可以了。”这句中,“一般”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为什么说“选择一个良好的枕头是必要的”?
(3)分别指出下面两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横线里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人类睡眠时间占整个一生的近1/3,枕头也伴随我们近1/3的人生历程。
②有句老话说“被罩常洗被常晒,高枕无忧美梦来”,但是,其实枕头过高并不好。
(4)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喜欢趴着睡,结合文章内容,你会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发布:2024/8/8 8:0:9组卷:28引用:2难度:0.5 -
3.阅读回答问题。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年中会发生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千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盐盐度。这种盐度地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21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有删改)(1)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
(2)第③段运用举例子、
(3)阅读第④~⑦段,将相关信息填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层次清晰。
B.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C.第③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修饰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份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份面积最大。发布:2024/8/2 8:0:9组卷:31引用:2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