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人体内的江河 人的体内有奔腾的江河,它是鲜红色的。这红色的江河就是血液。
人体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呢?这是因为人的血液里有大量的红血球,红血球里充满了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当它吸取新鲜的氧气时,带铁的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就使血液变成红色。也许你会奇怪,铁与氧结合会变成铁锈,为什么人体中的铁不会生锈呢?原来,血液中的铁被“镇”在血红蛋白的复杂结构里,可以吸取和放出氧,却无法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因而也就不会生锈了。
人的血液里还有白血球,白血球是圆形的。其实,它不是白色的,而是无色的,医生在验血时为了看清它们,才将它们染上白色。白血球是保卫人体健康的勇士,它主要有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类型。中性白细胞能够对细菌展开攻击并加以吞噬,淋巴细胞能辨认感染、外来细胞及其他外来物质,并参与身体的免疫反应作用。对抗这些外来物质。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的另一组成部分。它们的外形和边缘规则的平板不同。血小板多数是两面凸起的椭圆球体,还有些是不规则的碎片。血管只要受伤,它们就会在伤口聚集,将伤口塞住,随后血浆中的化学物质就会促使血块形成,将伤口封起来。
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是三种不同的细胞。这些细胞悬浮在血浆中,就构成了人体血液。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人体血液的构成人体血液的构成
(2)本文第 2 段中画括号部分的说明顺序是 从结果到原因从结果到原因的说明顺序。
(3)为什么说“白血球是保卫人体健康的勇士”?在文中用波浪线标示出来。
(4)本文第 4 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使用了 作比较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它们”指代的是 血小板血小板。
(5)从文中找出能恰当、准确表达下列语意的词,将它们分别写在横线上。
①形容血液中的铁被封闭在血红蛋白的复杂结构里。
所用的词:镇镇
②说明血细胞在血浆中不沉下去,而是以运动状态存在。
所用的词:悬浮悬浮
(6)阅读全文可以了解到,人体的血液由 血细胞血细胞和 血浆血浆 组成,说得再具体些,血液中含有 红血球红血球、白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小板、血浆血浆 四种成分。
【答案】人体血液的构成;从结果到原因;作比较;血小板;镇;悬浮;血细胞;血浆;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浆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25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话“扇”》一文,完成小题。
话“扇”“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此乃民间广为流传的谜语,谜底显而易见。
扇子起源于中国,_____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因其便携牢靠,故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从古至今,扇子的样式可谓千奇百怪,有波折式、和尚头、螳螂腿、鱼尾等,不胜枚举,深受中外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我们的祖先先后用羽毛、竹篾、绢纱制作扇面,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后来又用纸来糊制扇面。1975年,在江苏省金坛县茅麓公社发掘了一座南宋太学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雕漆活柄纸团扇。这把扇的制作极为精巧,它以细木杆为轴,用细如鬃毛的竹篾丝做扇面的骨脉,再糊上纸做成扇面,扇柄以脱脂法用黑红两色施以髹饰,多至10多层,厚达2至3厘米,然后镂空剔透成对称的三组双云头如意纹,整个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杆不相连接,扇风时扇面中间的木杆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转而不会脱落。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小小的扇子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
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书画家在扇面写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秋江垂钓》,令人冥思。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的是柳阴赏花,气息飘动,闲情如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主仆对语,儒风拂面,此画出自明宣德帝朱瞻基之手,为中国之最大折扇,乃罕见传世宝物。
在历史的长廊中与人的情感、生活息息相关的扇子,和风筝、茶、书画等物品一样,有着鲜明的中国印记,小小的扇子,蕴藏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的精髓,正应了那句“一粒沙里看世界”的哲语。
(1)照样子画出后半句的朗读节奏。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2)短文第②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
(3)“扇子起源于中国,____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原文横线处填的是“约摸”,可以读出语言的
(4)文学作品中很多人物也与扇子有着解不开的缘。《三国演义》中的
(5)梳理短文中有关“扇”的信息,概括成一段话,形成“扇”的简介。发布:2025/1/7 19:30:5组卷:44引用:1难度:0.3 -
2.阅读《故宫博物院》,完成下列练习。
(1)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是
(2)本文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
(3)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一般采用发布:2024/12/11 3:30:1组卷:36引用:2难度:0.6 -
3.课外阅读。
茫茫太空中,生活着很多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它们身处广袤的太空,难免会染上一些“疾病”。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有好多种。
一种是“不治之症”。一般来说,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越高,寿命越长。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卫星,轨道高,已经几十岁了,仍在太空运行。一些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寿命短,有的才运行几个月,甚至只有几天,就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姿态失控,最终陨落。这种“重症”,是很难治好的。
另一种是“小毛病”。1966年,前苏联向月球发射了一颗卫星——“月亮10号”。这颗卫星绕月飞行不久,就报废了。因为这颗卫星上用的是化学电池,电力用光了,也就失效了。其实,当时卫星上的仪器都完好无损,倘若能派出“太空医生”,换上新电池,就不会报废。
也有的是“急性病”。1970年美国发射了“阿波罗13号”,起飞后46小时,飞船里的一个燃油箱爆炸了,使飞船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三名宇航员历尽艰辛,才使生了“急性病”的飞船降落在太平洋上。卫星或飞船生“急性病”,需要“太空医生”及时赶来抢救。
谁是最合适的“太空医生”呢?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飞上太空,成功地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天飞行。从此,航天飞机成为“太空医生”极其合适的“候选人”。
为什么人们会看中航天飞机呢?
这是因为航天飞机可以来回于地球和太空之间,一般可以重复使用100多次,使花钱如流水的空间科学活动大大降低了费用。据美国科学家统计,“阿波罗”太阳观测卫星发射5次,耗资达200多亿美元,而航天飞机飞行一次,大约只花费1000万美元,这比重新发射一颗卫星要合算得多。随着航天飞机技术的改进,它的飞行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另外,航天飞机返回之后,一般经过两星期检修,又可上天,使用方便。科学家建议,今后在发射宇宙飞船或人造卫星时,应同时让一架航天飞机进入待命状态,一旦飞船或卫星在发射后生了“急性病”,“太空医生”就立即出发,及时进行抢救。
(1)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默读短文,提取、梳理信息,完成下列表格。“疾病”类型 病因 结果 “不治之症” 轨道低 ① “小毛病” ② ③ “急性病” ④ 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
(4)文章说明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时,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A.从早到晚
B.从前到后
C.从具体到概括
D.从概括到具体
(5)简要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6)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说明文,通篇采用了拟人和比喻来说明。请你各举一个例句,说说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6引用:1难度:0.4